三、中蘇在延安會談(1 / 2)

從上述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可以看出,當時如何處理與蘇聯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

就在我軍日夜向東北前進的時候,蘇聯政府根據蘇、美、英三國政府1945年2月簽訂的《雅爾塔協定》,於1945年8月14日由外長莫洛托夫和國民黨政府外長王世傑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除規定了蘇聯將在東北地區的大連港、旅順港、中長鐵路等問題上保持若幹特權之外,蘇聯將在日本投降之後三個月從東北撤軍,將東北交還給中國政府,亦即國民黨政府。這個條約,國民黨政府立即就向全國公布了。正是鑒於這個條約,我黨中央才在向全黨的指示中提出了上述的一些具體辦法。因為我黨中央已經估計到,蘇聯“受中蘇條約之限製,必然將東三省交還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政府亦將進入東三省。我黨進入東三省後,紅軍必不肯和我們做正式接洽或給我們以幫助”。但是由於中蘇條約也明白規定了不幹涉中國內政,而在三個月中,國民黨政府絕不可能全部控製東北,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三個月中控製大部分地區。特別是熱河和察哈爾不在東三省的範圍之內,所以,中央指出:“熱河、察哈爾兩省不在中蘇條約範圍之內,我必須完全控製。”

雖然我黨對當時中蘇之間在東北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做了若幹估計,提出了若幹辦法,但雙方的矛盾總是要出現的,肯定是要進行談判的。

我黨中央對於蘇聯方麵對我黨在東北活動所表示的最早態度,是從山東方麵獲得的。8月下旬,山東軍區的膠東軍區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派了一支偵察小分隊從海上前往遼東半島,在莊河登陸後,前往大連同當地蘇軍作了接觸,大連的蘇軍負責人說:紅軍隻控製大城市,八路軍在鄉村的活動他們不幹預,在城市裏的非武裝活動他們也不幹預。山東軍區很快將這一情況向中央做了彙報。中央在9月11日給山東軍區發出指示,要他們馬上抽調12個團,由蕭華指揮,經海上進入東北,用東北義勇軍等名義活動,在鄉村和中小城市發動群眾,建立政權。

可是,在沈陽所發生的情況就複雜得多了。

9月5日,我冀熱遼部隊曾克林部經過與蘇軍談判之後,進入了沈陽市區。這是東北人民自“九一八”以後14年來第一次見到從內地來的中國軍隊,故而受到了東北人民“喜迎王師”的極為熱情的歡迎。我先遣縱隊趁機組織了臨時人民政府,由焦若愚任市長;成立了沈陽衛戍司令部,由曾克林擔任司令;又放手擴大部隊,不到10天,就從進沈陽時的不到一千人發展為兩萬人。他們又利用蘇軍讓他們看守日軍軍火倉庫的機會,搬出了3萬多支槍來武裝部隊。在這種基礎上,我軍以沈陽人民政府和沈陽衛戍區的名義著手恢複秩序,鎮壓漢奸,還向外去接收其他地區。這一下,蘇聯方麵不同意了,說大城市隻能交給國民黨政府,要我軍立即退出沈陽。我軍當然不會同意。在這種情況下,駐東北的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接受了周保中的建議,決定派人與中共中央直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