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追求獨立,你就能看清一切(1 / 3)

)第一節 煩惱源自欲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有的人執著於追尋財富,有的人向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有的人夢想成為學術大家,有的人則隻想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說到底,追求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可能或不可能之分。隻要我們心中確定了一個目標,並且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就總會有實現的一天。

在現實生活中,人總會有煩惱,並且人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煩惱的理由。結了婚的羨慕單身的,單身的希望有一個伴侶,有伴侶的希望伴侶處處完美。總之,煩惱總是不斷。其實細細想來,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受到了欲望的支配。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沒有欲望,也就沒有煩惱,欲望越多,煩惱就會越多。

有一個男人,經過了自己的艱苦努力,終於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房子、車子在他的生活中樣樣齊全,而投身商海這麼多年,沒日沒夜地奔波、操勞。有一天,他終於感覺累了,疲倦了,看著漸漸發福的太太,不由得感歎道:“太太,在這個社會上,我們也算小富有餘了,我想好好休整一年,然後去找個簡單的工作。”

太太不滿:“作為男人,要有遠大誌向,不能稍富即安,我們離真正的富翁還差太遠。”太太的話像針般又一次深深地紮進了男人的心中,男人的尊嚴在那一刻激靈了一下,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就為了那些花花綠綠的鈔票嗎?他迷茫了。

然而未等他再展宏圖,他卻轟然倒下了,莫名其妙地消瘦,胸部長時間的憋悶,讓他不得不去醫院檢查。檢查的結果讓他頭暈目眩,診斷書上清晰地寫著兩個字——肺癌。他差點跌坐在椅子上,醫生握著他的手,安慰他:“慢慢調養,保持快樂的心情。”

回到家中,他感覺房子突然間變小了,太太也變得陌生好像不認識了,整天一句話也不說,常常麵對著窗外的小鳥發呆,覺得自己再也飛不高了,什麼創業,什麼人生,什麼追求,此刻都失去了意義。於是他扔下一張紙條:“我走了,是欲望毀了我,毀了這個家。”然後獨自一人出了家門。

世間充滿憂傷、煩惱和痛苦。什麼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說是饑餓,有人說是情愛,其實真正的煩惱和痛苦是欲望。比如我們對錢財、美色、飲食的欲望,對權力、地位的欲望,凡是與我們有關係的都希望擁有。欲望肆意蔓延,一旦這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煩惱不止。

欲望使我們感到不滿足、不快樂。托爾斯泰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在誘惑麵前能夠克製欲望,“身外物,不奢戀”,放下貪戀,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活得輕鬆自在。

獨立悟語

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沒有欲望,也就沒有煩惱,欲望越多,煩惱就會越多。

)第二節 恐懼會偷走你的生命力

在你的生命裏,你想做某件事,卻沒有采取行動;你想做某些改變,卻沒有著手開始;你必須跟某些人談談,卻沒有開口;你想承擔某些風險,卻沒有去冒險……是什麼阻止了你?是你的恐懼。生活中最大的枷鎖,就是活在長期的恐懼裏——害怕失敗、改變、犯錯、冒險以及遭到拒絕。

人生的道路上總是充滿了風雨和泥濘。在這條路上,有無數潛藏的危機,因此,生活中有許多人便產生了恐懼心理。過度恐懼會摧殘一個人的意誌和生命,它會控製你的決定和行為,進而會耗盡你的精力、熱忱和生命力。

恐懼是一個人心中最強大的敵人,它是一股力量,能破壞你的快樂。它阻擋成長,使你變得孤立,無法與別人接近。它說服你放棄夢想,讓你變得僵化、冷酷,使你不能成為你注定要變成的模樣。在《聖經》盛行的年代裏,人們把遭受恐懼折磨的人稱作是被魔鬼附身。

在波士頓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傑克的青年,他一直向往著大海。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海邊,那裏正籠罩著霧,天氣寒冷。他想,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嗎?他的希望和失望落差很大,他想,我再也不喜歡海了。幸虧我沒有當一名水手,如果是一名水手,那真是太危險了。

在海岸上,他遇見一個水手,他們交談起來。

“海並不是經常這樣寒冷又有霧的。有時,海是明亮而美麗的。但在任何時候,我都愛海。”水手說。

“當一個水手不是很危險嗎?”傑克問。

“當一個人熱愛他的工作時,他不會想到什麼危險。我們家裏的每一個人都愛海。”水手說。

“你的父親現在何處呢?”傑克問。

“他死在海裏。”

“你的祖父呢?”

“死在大西洋裏。”

“你的哥哥呢?”

“當他在印度的一條河裏遊泳時,被一條鱷魚吞食了。”

“既然如此”,傑克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也不到海裏去”。

水手問道:“你願意告訴我你父親死在哪兒嗎?”

“死在床上。”

“你的祖父呢?”

“也死在床上。”

“這樣說來,如果我是你”,水手說,“我就永遠也不到床上去”。

恐懼是人們在情感中難解的症結之一。麵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命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平安無事的,總會遭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挫折、失敗和痛苦。當一個人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後果產生或受到威脅時,就會產生這種不愉快情緒,開始緊張不安,程度從輕微的憂慮到驚慌失措。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經曆某種困難或危險的處境,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作為一種生命情感的痛苦體驗,是一種心理折磨。人們往往並不為已經到來的,或正在經曆的事而懼怕,而是對結果的預感產生恐慌,人們生怕無助、生怕排斥、生怕孤獨、生怕傷害、生怕死亡的突然降臨;同時人們也生怕失職、生怕失戀、生怕失親、生怕聲譽的瞬息失落。

馬克·富萊頓說:“人的內心隱藏任何一點恐懼,都會使他受到魔鬼的利用。”當人們的心中充滿了恐懼的時候,就會變得不自信、盲從,看不清前麵的路,也就失去了自我的評判標準。因為恐懼,人們會失去很多做大事的機緣,所以,我們一定要忘記心中的恐懼,大膽地前行。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因為膽怯而錯過降臨的機遇。

獨立悟語

因為恐懼,人們會失去很多做大事的機緣,停止住探索的腳步。所以,我們一定要忘記心中的恐懼,大膽地前行。

)第三節 不要隻為自己活著

在一個建築工地上,尚未竣工的大樓上有兩個工人在高空作業,突然,他們站立的平台斷裂了。一刹那間,兩人同時從幾十米的高空落下,他們都絕望地閉上了眼睛。但幸運的是,一個防護杆拯救了他們,然而脆弱的防護杆無法同時承受住兩個人的重量,他們中間必須有一個人放開手。求生的本能讓他們都緊緊地抓住了防護杆,時間慢慢向前走,防護杆吱吱作響,千鈞一發之際,一人抽泣:“我還有孩子!”沒有結婚的另一人靜靜地說:“那好吧!”然後就鬆開了手,像一片樹葉飄向了水泥地麵。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什麼,而不是他索取什麼。不要渴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是應該努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為他人著想,我們會收獲他人的感激,充實自己內心的幸福感。我們的人生的最終追求目標是什麼?不就是幸福嗎!所以,與其苦苦追求,不如多為他人著想,做一個有價值的人,我們會輕輕鬆鬆收獲很多幸福。

在一座孤島上,一個燈塔守護人生活了將近40年。當他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時,就隨著父親來到了這個孤島。白天,父子兩人出海捕魚;晚上,就燃起篝火,為過往的輪船引航。

二十年後,父親死了,他就一個人在孤島上守護著這座燈塔。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裏,一艘客輪在燈塔的指引下,安全地停泊在孤島避風處的港灣。船長上岸後,萬分感激地對守塔人說:“如果沒有這座燈塔的指引,我這艘客船,還有滿船的乘客,早就葬身海底了。作為感謝,我要帶你離開這個地方,並且每月至少給你2500美元的薪水。”

守塔人笑著搖搖頭。

船長大惑不解:“難道你不想過安逸的生活嗎?”

守塔人平靜地說:“想!但是這裏是我的崗位。10年前遭遇風暴的船長和你一樣,答應給我3000美元的薪水。可是假如我當時真的答應他離開了這裏,後來的那些船隻,包括你的這艘,今天還能獲救嗎?”

船長如夢初醒,激動而又慚愧地抱住了守塔人。

“隻有為他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一位哲人說,“把全部精力都用來滿足自己某些動物需求的人,會葬送自己真正的生活。你要為自己真正的幸福而生,為自己而生,就請為他人而生”。生活就是這樣,如果我們放下活著隻為自己的自我慣性,以一顆無私利人的心態去生活,那麼我們的生命會更加美麗而富有質感。

獨立悟語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什麼,而不是他索取什麼。不要渴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是應該努力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第四節 不要讓嫉妒害了自己

一群魔鬼到處引誘人,和上帝爭奪靈魂。這時有一個修道士,對上帝十分誠實,道行很深。魔鬼們都下了賭注,看看誰能把他從上帝手中奪過來。於是魔鬼們輪番上陣,分別用名利、情欲、恐懼和死亡等來引誘、威脅這位修道士,但全都沒有得逞,個個無功而返。

魔王聽說了這件事,想一顯身手,就對這群魔鬼說:“你們這些方法都太笨了,隻能對付那些道行淺薄的人。退到一邊去,看我怎樣對付他!”

於是魔王走到那位修道士身邊,修道士正在進行禱告,魔王在他耳邊輕輕地說:“你的同門師弟已經當上主教,你聽說了沒有?”

“呼”的一聲,修道士手中的聖經掉到了地上,他那原本莊嚴肅穆的麵容刹那間變了顏色,罩上了一層陰影。

魔王的詭計成功了。

魔王詭計的成功,是因為利用了人們普遍的一種心理——嫉妒。嫉妒是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嫉妒會攪亂一個人的心性,即使修道士也不例外。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別人評上了比自己高的職稱而指桑罵槐,因為某人得到了領導的厚愛而憤憤不平,因為別人的生活條件比自己好而鬱鬱寡歡……給本已不太平靜的生活平添了幾多煩惱和些許紛擾。

巴魯克說,不要祈求別人遭遇災難,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自我超越。記住,一旦你將目光隻放在別人的身上,整日祈求別人遭遇災難,那麼嫉妒就變成了你心頭的刺,既刺痛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有兩家人,表麵上相處的很好。但是其中一家男主人表麵上對另一家新購置了房產而歡欣鼓舞,或者為了另一家的兒子考上了大學而擊掌慶賀,但是,到了自己家裏,他就變得惡狠狠起來:“憑什麼他這麼有錢,憑什麼他的兒子就能上大學,而我什麼都沒有呢?”他在心裏詛咒,每天都盼望另一家倒黴:或盼望另一家著火,或盼望另一家的人得什麼不治之症,或盼望下雨天打的雷能竄進另一家,劈死一兩個人,或盼望另一家的兒子夭折……然而每當他看到另一家時,人家總是活得好好的,並且微笑著和他打招呼。這時他的心裏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給另一家人的院裏扔包炸藥,把另一家人炸死,但又怕償還人命。就這樣,他每天折磨自己,身體日漸消瘦,胸口就像堵了一塊石頭,吃不下也睡不著。

終於有一天他決定給另一家人製造點晦氣,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裏買了一個花圈,偷偷地給另一家人送去。當他走到另一家門口時,聽到裏麵有人在哭,此時另一家人正好從屋裏走出來,看到他送來一個花圈,忙說:“這麼快就過來了,謝謝!謝謝!”原來另一家人的父親剛剛去世。這人頓覺無趣,“嗯”了兩聲,便走了出來。

這使這家男主人覺得很窩火,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使自己陷了進去,讓別人撈了“好處”。

終於,又等來了一個機會。上帝說:“現在我可以滿足你任何一個願望,但前提就是你的鄰居會得到雙份的報酬。”那個人高興不已。但他細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產,鄰居就會得到兩份田產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鄰居就會得到兩箱金子了;更要命的是,如果我要一個絕色美女,那麼那個家夥就會同時得到兩個絕色美女……他想來想去總不知道提出什麼要求才好,他實在不甘心被另一家人白占便宜。最後,他一咬牙:“哎,你挖我一隻眼珠吧。”

這一招是不是很毒呢?一般人絕對做不出這樣的決定。嫉妒猶如毒素,其毒讓人走火入魔。培根說:“嫉妒會使人得到短暫的快感,也能使不幸更辛酸。因此,每個人都要控製自己的嫉妒心理,合理地轉移嫉妒情緒,這樣才能與別人一起分享喜悅,使自己超脫不幸和災難。”

小豔剛剛步入中年,每每看見辦公室的女秘書小江和單位領導在一起,心中就有一種酸酸的感覺。辦公室裏的姐妹們也常常議論,小江現在神氣了,跟主任跟得太緊,把我們都忘了。她聽著同事們的議論,回憶起最近的一件事,感到的確有些可疑。

前幾天,單位出了一點小差錯,大家都在加班,幹得都很辛苦,可是主任在總結會上,誰也沒有表揚,唯獨表揚了小江。說小江心細,工作責任心強,為單位挽回了重大損失。同事們心裏很不服氣,都覺得主任有些偏心眼。她也氣憤不過,回家後心情依舊不能平靜。於是,連夜編造了一封關於主任和小江的“桃色”故事信,第二天就郵寄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