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 不擇手段(2 / 2)

其實就是太子不鳴金他們也要退了,他們不怕打仗,但這種打法,不是擺明了上去送死嗎?誰知道城牆上的那些人有多少這種箭。

第一次交鋒,以戎國人扔下近三千具屍首告終,這些屍體橫七豎八,幾乎布滿了長安穀穀門前的闊地。

阮煙羅看著這副場景,有些遺憾地歎了口氣,這個地方不能再住了,就算戎國那一麵的陣法可以再重新布置,死了這麼多人,也變成了凶地,是絕不再適合住人了。

長風軍的人看著阮煙羅的目光都怪怪的,戎國人死了這麼多,他們再傻也知道他們的箭有問題。

可是箭都是剛才在城樓上統一配備的,而且看阮煙羅的樣子,明顯對這場襲擊早有準備。

也就是說,這箭上的手腳,是阮煙羅動的,就算不是她親手,也一定是她下的命令。

在戰爭中用毒,任何都不齒。

就像在現代的戰爭中,用生化武器會被所有國家譴責一樣。

阮煙羅麵色很淡然的麵對著長風軍質疑的眼神。

“我不怕做小人,也不怕被別人罵。”阮煙羅淡聲說道:“在活下去和不擇手段之間,我選擇不擇手段。”

目光在長風軍身上一掃而過,阮煙羅微帶嘲諷說道:“如果有人覺得我這種做法有問題,想要光明正大的戰一場,那就自己到城外去戰,我不攔著,但別拉著我的人去死。”

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就是想譴責阮煙羅的做法不地道,也得先有命活著才行。

長風軍雖然長年與世隔絕心性單純了些,又一直受著羅將軍正統的軍人教育,但都不是傻子。

此時是生死存亡之際,他們當然要先選擇活著。

一時間,沒有一個人再用那種質疑的眼神看著阮煙羅了,全都把目光對向了城下。

阮煙羅挑了挑眉,還行,沒有古板到不可救藥,算得上是孺子可教。

戰爭本就是沒有道理的事情,誰贏了誰才有理,輸了的那個,就連仁義都會變成笑話。

中國古代曆史上就曾有個類似的故事,是說宋國與楚國打仗,楚國要渡河,宋國的臣子建議國君在楚軍正在渡河比較混亂的時候發動攻擊,宋君說:這樣不仁義。

於是宋國就等楚國渡過河列好陣,然後進攻。

結果,宋軍大敗。宋國君也在這一戰中受了傷,三天後死去。

對於這個故事,阮煙羅的評價是:這個國君,有點白癡。

她不是那個白癡的宋國國君,也不會在這種時候想什麼仁義不仁義。誠然戎國士兵的命也是命,不過那些命與她無關,為了保住她在意的這些人的命,隻好請那些人去死了。

阮煙羅向來都是這樣的,親人,路人,敵人。

戎國敢來傷她的人,就是敵人了。敵人,死了也是活該。

至於怎麼死,反正都是死,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