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對,朕也早想提一兩個忠於朕的宰相,隻是未遇到合適的人。”
“依奴才看,那上官儀人就不錯,那年大敗百濟在殿堂上喝慶功酒,別人都對著皇後趨炎附勢,獨有上官儀獻詩於皇上,頌揚皇上的威德。”
“咦,沒想到你王伏勝還挺有眼光。行,朕和皇後商議商議,馬上頒授上官儀為東西門下三品,參知政事。”
“皇上,這大唐的天下是您的還是皇後的?”
“當然是朕的。”
“那您何必又和皇後商議,徒增其驕橫之心。”
“說得對,”李治一副惡狠狠的樣子,吩咐王伏勝,“你速給朕草詔,明早朝時,即宣旨任命。”上官儀祖籍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其父上官弘仕隋為江都官副監,隋末天下大亂時被將軍陳棱所殺,上官儀因此遁入空門“遊情釋典、尤精三論”,身在沙門卻苦讀經書。貞觀初,舉進士及第,受太宗李世民的賞識,召為弘文館直學士,累遷為秘書郎。上官儀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其詩綺麗婉約,有“上官體”之稱。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十月庚戌這天,上官儀突然被加封同東西台門下三品(即同中書門下三品),參知政事。上官儀喜出望外,除了給皇上叩頭謝恩之外,又按照同僚的好心建議,來拜謝武後。
“皇後娘娘,承蒙您恩寵,授臣以門下三品,臣不勝感激。”
此時,武後也已得知皇上擅封上官儀的事,正想去找李治發火,卻見上官儀已來拜見自己,心中的火氣不禁消了大半。於是淡淡地說道:“你要好自為之,當宰相比不得寫詩,興之所至,想寫就寫,隨意發揮。當了宰相,凡事要三思而後行,切忌衝動行事,聽明白沒有?”
“明白了。”上官儀硬著頭皮答應著,心道我在朝為官幾十年,還用你來教?你不過想借話頭鎮鎮我罷了。
上官儀一走,李義府後腳就到了,他對皇上將上官儀由西台侍郎加封同東西台三品大為不滿,對武後說:“皇上此舉過於草率了。”
“他封就封吧,”武後無所謂地說,“諒這上官儀一介書生也興不起什麼風浪。”
“娘娘可不要小看這上官儀,貞觀時,他為秘書郎,太宗皇帝每草詔必令上官儀閱讀,並征求其意見。”
“有能力比沒有能力強,國家正需要棟梁之材。”
“臣義府就怕這上官儀不跟娘娘一條心。”
“看看再說,不行就換了他。”
兩人正在說話,外麵內侍們一迭聲的傳報:“皇上駕到……”
李義府一聽,慌忙向武後告辭,剛走到門口,卻正好迎麵碰上皇帝李治,隻得伏地跪迎。
李治看了他一眼,一言不發地走進內殿,氣呼呼地問武後:“這李義府又來幹什麼?”
“給我說點事。”
“他一個朝臣,有事不找朕,單單跑後宮找你這個娘娘幹什麼?這吏部尚書,他是不是又不想幹了。”“看皇上說的,武後過來撫摸著李治說,來的。”來內廷這事不能怪他,是臣妾召他“你不要處處護著他。”李治惱怒地推開武後的手,“朕罷他幾次官,你都給說情讓他回來,這次朕決不輕饒他。”
“他又怎麼啦。”
“又怎麼啦?他這個人太貪,為了搜刮錢財,不惜賣官鬻職,這一陣子,光彈劾他的奏章,朕就收到了十幾份。”
“我怎麼沒看見。”“朕已交禦史台調查核查,一旦屬實,非把他逐出朝堂不可,永不錄用,你也不用替他說情了。”“臣妾也知道他這個貪財的毛病,但他這個人有些能力,也挺忠心,一些事,你不用明說,他就會替你辦。”“忠心?他隻對你忠心。”說著,李治轉身就走。“皇上,你去哪?”“不用你管。”“回來!”“幹什麼?”李治隻得站住腳。
武後走過來,嬌笑著攬住李治的脖子,又斜著眼遞上去一個媚眼,佯作嗔怪地說:“怎麼啦?生氣啦。我幹什麼事還不是為了您好,我多操心一些,您就可少操心一些,再說我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不管,比如您加封上官儀,我可沒表示什麼異議。人家上官儀正派,有能力,應該封嘛!至於李義府,如果確實不像話,皇上您盡可以處理他,我不攔您,不能讓一個徇私枉法的人竊居高位。皇上,我說得對嗎?”“說得是挺漂亮,但是別的方麵朕也不滿意。”“哪點不滿意?”“你把朕鎖在了你的床上,弄得這後宮的三宮六院形同虛設。”說完,李治就轉身走出去了。
秋末,後苑裏的樹木都落下了葉子,褪下了它們美麗的外表。太陽曚曚曨曨的,一絲絲微風在吹拂著。遠處的王屋山在視野裏模模糊糊,一動不動地躺著。李治神情肅穆地觀察著周圍的景色,信步走來。這時,前邊的假山那邊傳來少女們銀鈴般的笑聲,李治不覺停下腳步,側耳細聽。“是一些宮女。”內侍王伏勝跟在後麵小聲說,“皇上心情不好,不妨找她們玩玩,散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