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入閣的作用很明顯,也很重要。這不是說楊慎本事有多大,大家卻都不識得他的本事。而是他在內閣,能起到的作用著實是十分巨大。
楊慎算是代表了上一代臣子的舊勢力,他算是京城裏曆代為官的世家在朝中的代表了。先前可以說是蔣冕,但是前不久蔣冕才過世了。而如今內閣全都是帝黨的人了,要是沒有一個出身世家的話,那些世家們自然是要擔心的。
夏言是什麼人?翻起臉來誰都不認的,連皇帝的麵子都不賣。徐階是什麼人?當初這些世家沒有少拿他跟皇帝過從甚密的關係說事,也沒有少說他家裏借著他勢如何胡作非為,他能給這些世家好臉色才怪。方緒是寒門子弟,家裏沒有人了,更是除了王守仁誰都不認。韓晥雖然圓滑好說話,但是就是這樣的人,才更讓人不敢招惹。至於說王靜略,他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狗不理的作風,除了朱厚熜,這朝中還沒人能跟他說夠十句與工作不相幹的話。
於是終於有了這個楊慎,是世家子弟,是原先舊勢力的首領楊廷和的兒子,又是太子的太傅,根基深,身份尊貴,在朝中的位置穩當,一下子世家們就放心了——楊慎的任命隱含著的意思就是,皇帝哪怕是為了麵子上的好看,也不會怎麼樣他們的。
而楊慎除了是個標準的世家子弟之外,他還是個天下知名的才子,這就是天下讀書人的表率啊。現在的內閣首輔當年隻是個三甲進士,讀書人們常以此詬病夏言。而楊慎卻是公認的大明第一才子,曾經的狀元郎,這樣說出去就好看了吧?
讀書人都盯著夏言,夏言日子不好過,他們牢騷多了朱厚熜也怕他們斷了腸。都去盯著楊慎好了,這人學問高,還編過書,大家可以都看他有多麼出息,然後都以他為目標榜樣。
所以說,楊慎的入閣,不是為了讓他做什麼,而是為了用他做什麼。
想明白了一切的徐階,歡歡喜喜地看著楊慎做了個大招牌,然後繼續領導一群人去做學術研究,去編書,去重排永樂大典。朱厚熜說了,他很喜歡永樂大典這部書,隻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楊大人重新排版一遍,然後永樂大典多印幾次,讓天下想看的人都看看。
單隻這一項工作就足夠楊慎做到死,事實上隻是擔心永樂大典像曆史上一樣被焚毀被丟失了的朱厚熜,這回真的是害了楊慎的下半輩子都在勞碌之中度過。
終年活了八十九歲,堪稱大明史上最長壽的閣臣的楊慎,後半輩子就全都耗費在重修永樂大典上了,直到他死的前一年,才見到永樂大典刊印出來,當真是嗚呼哀哉。
楊慎如何不多說,總是和徐階關係比較小。作為兵部尚書,邊疆的事情才是徐階該管的。嘉靖三十年,韃靼蒙古公推的大汗巴圖過世,整個韃靼蒙古都亂打一團,瓦剌蒙古趁機從準格爾盆地東進,整個蒙古陷入混戰,靠近大明的各旗紛紛投誠。
而女真部族也因此遭殃,也該是他們倒黴,早兩年接連雪災,女真各部損失慘重。被韃靼流軍偷襲之後,幾個相對強大的部族都受到了重大打擊。
於是徐階的本職工作多了,忙了起來。隻是沒等他想出個什麼對策,然後下令邊疆如何行動,有著一定自專權力的宣大總督就自作主張把握住了這次的機會。
先前就很喜歡強勢出擊的曾銑,這次當然不能輕易放過蒙古和女真的大混亂,好好的趁火打劫了一把。最終把草原上攆得雞飛狗跳,終於饜足了的曾銑,這才擺出熱愛和平的樣子,收納了幾個已經近乎奄奄一息的部族,打著維護和平的旗號踏上了茫茫草原。
嘉靖三十一年秋,混戰之後又被曾銑挨個蹂躪一遍的蒙古各部族,再也沒有餘力與大明抗衡,紛紛稱臣。徐階對於曾銑的自作主張很是鬱悶,教訓了一通,但是曾銑有功,這也是大家都看的明白的,最終還是封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