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什麼是最好的案例
文/吳曉波
“我從來以為商業不是一個很玄妙的東西,企業家並不需要鼓動人們去攻占巴黎聖母院,他隻是在一個和平的時代用自己的方式賺錢。那些似是而非的、枯燥的商業數字,那種以為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媒體專業性的做法,從來就是在自欺欺人。商業從本質上來講都是一些故事,它與財富和生命有關。一個好的商業故事,往往能夠用最簡單的邏輯來推演,任何複雜到非要用圖表和長篇大論才能說清楚的公司傳奇,基本上都是-個騙局。”
不久前,《中國企業家》創刊二十年,我為它寫下了上述一段話。這是我對商業讀物的一個基本認知,也是我們辦《案例。》的起點。
《案例。》到第三輯,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敘述方式。我們發現,任何一個公司決策的過程都充滿了多種可能性,在商業活動中,並沒有最好、最壞的決定,而隻有你所以為的“最恰當”的決定。這實在是一個很有趣味的智力遊戲,也是商業最迷人的地方之一。於是,我們試圖把很多經典的商業故事、把新近發生的著名的公司新聞,還原到決策的“前一刻”。比如,在這一期的“情景課堂”中,我們嚐試著還原微軟和比爾·蓋茨麵對偶像級經理人李開複突然辭職的決策情景,我們把事件的全部細節進行了陳述,我們還為比爾·蓋茨設想了N種應對方案,最後,我們把決策權留給了讀者,讓你替比爾·蓋茨進行思考,最後,我們再告訴你事件的真實情景是怎樣的,而相關的學者、專家又是如何評論的。
這是一個完整的案例描述,一次與事實有一步之遙的沙盤推演。我們在前兩輯中,已經在《職業規劃:她該創業還是繼續當職業經理人?》、《宜家的中國苦惱:降價還是做品牌?》兩篇案例中進行了初步的實驗,受到讀者的熱切歡迎,從本輯起,我們將這種案例模式進行更多的推演,你將替虛擬連鎖的典範公司美特斯·邦威思考,它應該堅持虛擬經營還是去自建工廠?你將和蘭奇一起思考,宏碁到底應不應該從分銷製回到總代製?你還將為曾經輝煌一時而如今陷入進退兩難的維維集團做參謀,它該在牛奶市場上繼續努力,還是回歸到起家的豆奶行業?
這都是一些最鮮活的新聞,是正發生在商業世界中的真實情景,我們把它們創作成一個個可以研討的案例,這對於經理人和企業家來說,就避免了學習對象的遙遠性和枯燥。在點評人士的選擇中,我們這次也進行了新的嚐試,除了邀約商學院的知名教授進行學術點評外(他們的專業指點讓那些帶有新聞性的公司案例具備了學術研究的雛形),同時我們還邀請了有學習精神的企業家MBA學員來點評,聽聽這些實戰者的思考和聲音。
今年以來,中國的MBA教育應該怎麼走下去,一直是一個被熱烈討論的話題,其中便涉及到對案例教育的思考。2004年,我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當訪問學者,曾去商學院旁聽過兩次MBA的講課。有一次是上投資課,教授進來,從講夾裏拿出一張當日的《華爾街日報》,指定某一篇新聞讓學生們討論,課堂上每個學生也都帶了當日的那張報紙(在美國,MBA學生訂閱商業報紙可以享受半價甚至更低的價格的優惠),於是,整個授課都圍繞那個新聞(實際上也就是鮮活的案例)展開。討論,提問,發言,小結……,課堂氣氛非常的熱烈。那次授課,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什麼是最好的案例?最好的案例,往往是最鮮活的案例,它剛剛發生,甚至正在發生中,端到眼前還散著熱氣,它與這個商業時代密切相聯,每一個研習者都能夠從它身上讀出自己的影子。
什麼是最好的案例?最好的案例,往往是發生在身邊的案例,人們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物變遷最為敏感,而這種人事變化也對周邊的人最有啟發性。研究中國公司、研究同行業公司、研究那些看上去最普通卻有著獨特實踐的公司(《案例。》開設的“隱形冠軍”欄目就一直很受歡迎),是中國商業學習的根本。
什麼是最好的案例?最好的案例,當然是實踐與理論結合得最緊密的案例。把新近發生的新聞進行格式化創作,提煉出相應的核心主題,然後由經過學術訓練的商學院教授來進行到位、體係化的解讀,這應該是商業學習最應該嚐試的模式。
《案例。》是一個正在成熟中的產品,它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案例。我們希望它能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