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也深深懂得“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道理,所以他開列的第一個條件,便是要解決中共的軍隊。他的這一條件,理所當然被潘漢年所拒絕。
潘漢年回答道:“這是蔣先生站在‘剿共’的立場上的收編紅軍條件,不能說是合作抗日的談判條件。”
潘漢年又道:“請問陳先生,當初鄧文儀在俄活動,曾養甫派人去蘇區,所談均非收編而是討論合作。蔣先生為什麼目前有此設想?大概是誤認為紅軍已到了無能為力的地步,或者受困於日本防共之提議。”
接著,潘漢年介紹了中共的立場:兩黨應合作抗日,建立全國抗日救國聯合陣線;停止內戰;建立兩黨代表組成的混合委員會,作為經常接洽與討論之機關;雙方保持政治上、組織上之獨立性。
陳立夫聽罷,仍強調首先要解決中共的軍隊,然後再談別的條件。
這麼一來,雙方僵持著。首次會談,便很難談得攏。
陳立夫建議,請周恩來出來談判,以使國共雙方會談升級——由周恩來和蔣介石直接會談。陳立夫道:“你我均非軍事當局,從旁談判也無結果,可否請恩來出來一次?”
潘漢年則以為,像這樣“收編”式的會談,周恩來是不會出馬的。
潘漢年說:“如不把貴黨的條件報告,僅說蔣願見他,豈不是要我騙他出來?!”
第一輪會談,以毫無結果而告終。不過,不論怎麼說,國共雙方的代表能夠坐下來談判,這本身就意味著曆史的進步。
潘漢年把會談的簡況,用密電發往“紅都”保安。11月12日,毛澤東複電潘漢年,全文如下:
漢年同誌:
(甲)真電(引者注:當時流行以韻月代日,“真”即11日)悉,張子華亦到。
(乙)南京對紅軍究能容許至何限度,望詢實電告。如果條件使紅軍無法接受,恩來出去也無益。近日蔣先生猛力進攻不能不使紅軍將領生疑。
(丙)據張子華說,曾養甫雲:
(一)黨公開活動;
(二)政府繼續存在;
(三)參加國會;
(四)紅軍改名受蔣指揮,照國民革命軍編製與待遇,但不變更紅軍原有之組織與領導。為一致對日,我們並不堅持過高要求,可照曾談原則協定。
(五)你在南京談判地待命。
子任
文亥
電末所署“子任”,是毛澤東的筆名。1925年至1926年,毛澤東在《政治周報》上發表文章時,用過“子任”這一筆名。這一回用於電報署名,顯然是為了保密。
至於“文亥”,“文”即12日,“亥”即亥時,“文亥”指12日21時至23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