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在會上作了《新政協籌備組織條例》(草案)的報告。會議一致通過《新政協籌備會組織條例》。會議選舉出籌備會常務委員二十一人,常委會推選毛澤東為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在常務委員會下設六個小組,分別負責擬定參加新政協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起草新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條例,起草新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案,起草新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擬定國旗、國徽、國歌等工作。
其中的“國旗、國徽、國歌”小組由參加大會的四十五個單位派代表參加,共五十五人。召集人為馬敘倫,成員有郭沫若、茅盾、黃炎培、陳嘉庚、張奚若、馬敘倫、田漢、徐悲鴻、李立三、洪深、艾青、馬寅初、梁思成、馬思聰、呂驥、賀綠汀等。這個小組向全國發出啟事,征集意見和方案。《人民日報》等各大報紙都刊登了這一啟事。一個多月後,籌備小組共收到從各地寄來的應征圖案三千零一十二幅。
這三千零一十二幅國旗應征圖案,張貼在北平飯店四一三號房間內,供與會的政協委員進行初評。
“國旗、國徽、國歌”小組的成員,大都是文藝界人士。經過初選,選出了三十八幅國旗圖案,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然後,又從這三十八幅國旗圖案之中,確定八種圖案作為備選國旗。《國旗圖案參考資料》分送到各位政協委員手中,進行評議。
在這八種備選國旗中,最被看好的圖案是:紅底黃星,一條黃杠。黃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黃杠代表中國的母親河——黃河。
有的委員看了,以為中國並非隻有黃河一條大河而已,於是又衍生出另外兩個草案:草案之一是兩條黃杠,代表黃河、長江;草案之二是三條黃杠,代表黃河、長江、珠江。
幾天後,選出的三十八幅圖案被送到了毛澤東和代表們的手裏。
1949年9月2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宴請參加政協會議的代表們。張治中問他喜歡哪幅國旗圖案,毛澤東回答:“我還沒有最後認定哪幅圖案。”張治中說:“恕我直言,我反對用一條杠代表黃河圖案。紅底代表國家和革命,中間有一條杠,這不變成分裂國家、分裂革命嗎?同時,以一條杠代表黃河也不科學,像孫猴子的千鈞棒。”毛主席哈哈大笑說:“噢,這倒是個問題,我約大家來研究一下,一定要選一幅大家都滿意的。”
於是,曾經被列為第一候選的“黃杠”國旗圖案被否決了。
這時,五星紅旗圖案,受到重視。這個設計圖案是在截稿前兩三天才收到的。當時馬敘倫、田漢、郭沫若等人都認為這個圖案有新意、美麗大方、簡潔。不過,最初的五星紅旗圖案中,那顆大黃星之中,畫著鐮刀斧頭,作者的原意是用來象征中國共產黨。
田漢說道:“我認為可以拿掉大黃星中的鐮刀和斧頭,這並不妨礙整體的效果,反而更簡潔了。”
許多委員也讚同田漢的意見。這樣,根據田漢的意見,對五星紅旗圖案作了修改。
毛澤東、周恩來也認為五星紅旗圖案很好。
1949年9月27日,在全國政協全體會議上,五星紅旗獲得會議代表一致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出人意料的是,五星紅旗的設計者,並非專業的美術工作者,而是上海市日用雜品公司的副經理曾聯鬆。
曾聯鬆是溫州瑞安人,從小酷愛書畫,寫得一手好字。他從上海《解放日報》上看到了關於征集國旗圖案的啟事,花了一個來月的時間,設計了五星紅旗。
1950年11月1日,曾聯鬆收到一封標有“一一三七號文件”的公函:
曾聯鬆先生:
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采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五百萬元(引者注:當時用的是人民幣舊幣,一萬元人民幣舊幣的幣值約相當於今日一元人民幣),分別交郵局和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並致深切的敬意!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
1950年10月21日
曾聯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被載入史冊。
在開國大典上由毛澤東主席親自摁電鈕升起的五星紅旗,如今被珍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