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槍聲使蔣介石喘了一口氣(2 / 2)

這下子,蔣介石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當時蔣介石派駐漢城的大使邵毓麟,曾對朝鮮戰爭(即韓戰)與台灣的關係,作了頗為生動的分析:

韓戰對於台灣,更是隻有百利而無一弊。我們麵臨的中共軍事威脅,以及友邦美國遺棄我國,與承認匪偽的外交危機,已因韓戰爆發而局勢大變,露出一線轉機。中韓休戚與共,今後韓戰發展如果有利南韓,也必有利我國。如果韓戰演成美俄世界大戰,不僅南北韓必然統一,我們還可能會由鴨綠江而東北而重返中國大陸,如果韓戰進展不幸而不利南韓。也勢必因此而提高美國及自由國家的警覺,加緊援韓決不致任國際共黨渡海進攻台灣了。

就在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後的第三天,美國第七艦隊駛入了台灣海峽,從而在毛澤東和蔣介石之間的“漢河楚界”,為蔣介石築起了一道防線,從而使台灣處於美國武力的保護傘之下。美國也就從“拋蔣”轉為“保蔣”。

美國的舉動,理所當然地激起了毛澤東的極度憤怒。6月28日,外交部長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政府侵略朝鮮、台灣及幹涉亞洲事務。周恩來嚴正宣布:“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

此後,9月15日美軍七萬餘人在朝鮮仁川登陸向北推進,並向中國東北進行轟炸掃射。10月19日,毛澤東派出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支援金日成,與美軍直接交戰。

中共與美國政府的關係,進入完全對立的階段。

此後,美國官員頻頻訪問台灣。特別是1952年10月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任命杜勒斯為國務卿。杜勒斯是一位堅決反共的人物,他采取了堅決支持蔣介石的態度,向台灣派駐了“大使”蘭金。另外,艾森豪威爾總統還宣布取消前總統杜魯門的承諾,即杜魯門所聲明的“本人已請求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海空活動”。也就是說,第七艦隊的使命,隻是保護台灣不受中共攻擊,而允許台灣進攻中國大陸。美國政府不再貌似中立了。

此後,蔣介石結束了風雨飄搖的日子。

曆史給了毛澤東和蔣介石不同的機遇: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中共得以大發展;朝鮮戰爭的爆發,卻使蔣介石在台灣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