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東口的小河與村外碼頭的大河之間,則利用兩河之間的沙丘改造成了分水堤,堤外是碼頭,堤內挖深數尺的水寨門。村民出去可乘小船到碼頭直通村外,但要想從水道進村就得撞破水門,要是泅渡進來就得會在又窄又深的小河裏遊泳才行,這無疑是阻止敵人從水路進攻漢家村的一道重要關卡。
除此以外,分水堤還可以在汛期時將小河的洪水引入大河,以達到泄洪的效果;旱期則阻止小河的水流出去,還讓大河的水倒流進來,以保證灌溉。
專供戰士住宿訓練的營房校場則修建在壕溝之外,寨門以內,直徑達數百丈的空地上,既可以隨時支援三處關隘也可以隨時通過吊橋回守土樓。
撫恤好在上次土匪襲擊中傷亡的軍民後,楊明就開始著手以村裏未經開墾的五百畝山地為代價,從新來的流民中選擇性地招募了兩百個士兵,而村民中也精選出一百多人。
為了不引起朝廷的注意,楊明也不敢大肆招募,隻是依據年齡和體重進行簡單甄別,但也將漢家村的軍隊擴充到了六百人以上。
由於修建了營房和校場,就意味著士兵們不會再在家裏居住,而是生活與訓練都在軍營中,相對而言,將更加接近楊明在現代所經過的軍事訓練。
因而,楊明也再一次將這六百人進行了整編。基本單位不再是隊,而是什,以十人為一什,領頭為什長,五什為一隊,隊首改為隊正,以三隊為一標,四標為一營,稱漢家營,楊明自任漢家營統領。
楊明還花費了數天擬定了基本的練兵方案,以期對這六百人進行統一全方位的軍事訓練。
從每日出操、隊列訓練到穿越障礙訓練、刺殺訓練、以及行軍與野外宿營訓練和警衛常識都寫出了條例。
除此之外,楊明還在晚上安排一定時間,進行官兵職責和關係明確,以及進行局勢分析與兵器知識講解和以提升鬥誌、緩解壓力為目的的軍歌拉練等。
連生活方麵,也是統一規範。為此,楊明早在修建營房時就讓人製作了數百張木製雙層單人床和統一製式的木盆、灰漿色粗布衣布鞋等。
但目前最大問題還是武器緊缺,其根源是鐵器不足,漢家村光是用於農業的鐵器都不足,更別說鍛造武器,而造槍造炮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可是,不能因為沒有武器就不練兵。所幸的是,川東地區盛產白蠟杆,這白蠟杆堅硬有韌性,可彎曲一百八十度而不劈裂,且彈性十足,自古以來就是做長槍的絕佳材料。
而且,晚明鼎鼎大名的女將秦良玉能為大明立下不世功勳,所依靠地就是以此為武器的白杆兵。楊明又何嚐不可以借鑒呢,秦良玉所在石柱土司國離東鄉縣本就不遠,也許自己還有機會見見這支聞名天下的白杆兵。
為此,楊明讓人將上次抗擊土匪所繳獲的非長矛類武器以及從各標中抽出部分腰刀,全都回爐融化重新煉成長矛。這樣一來,勉強做到讓六百名士兵人手一杆白杆長矛。諸如盾牌甲衣等武器則都是就地取材,以竹盾和竹板甲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