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後,赫然發現床邊的柱子被折斷,原來是自己撞上了之故。這麼說來,夢的結束或開始也許肇始於撞到柱子的那一刹那間,所以便主張夢的“瞬間”說。
夢例
《唐人傳奇》有一篇由中唐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撰述的《三夢記》,其中一個夢,記的正是他二哥白居易與知交元微之之間一次怪奇的經驗。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為監察禦史,奉使劍外。去逾旬,予與仲兄樂天、隴西李杓直同遊曲江。詣慈恩佛舍,遍書僧院,淹留移時。日已晚,同詣榴直修行裏第,命酒對酬,甚歡暢。兄停杯久之,曰:‘微之當達梁矣。’命題一篇於屋壁。其詞曰:‘春來無計破春愁,醉拆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實二十一日也。”
“十許日,會梁州使適至,獲微之書一函,後寄《幻夢詩》一篇,其詞曰:‘夢君兄弟曲江頭,也入慈恩院裏遊。屬吏喚人排馬去,覺來身老古梁州日月與遊寺題詩日月率同。’”
夢的解釋
白行簡從他兄長這段經驗,歸結出“蓋所謂‘此有所為而彼夢之者’矣”。他不愧是個有心人,對夢有如此深度的觀察與客觀的記錄,這在當時並不多見。也正由於他對夢的好奇,讓後人經由他的記載,對文學史上並稱“元白”的這兩位中唐詩人之間傳頌千古的友誼有更深層更具體的認識。
所謂“此有所為而彼夢之者”,正是超心理學領域中最常被人提及的“心電感應”。在白居易兄弟與友人李杓直遊曲江、到上慈恩院、題詩的同時,遠在他鄉異地的元微之,居然在夢中如親臨其境般曆曆見之,而且事後還以同韻的詩相唱和。這種不可思議的“同步”經驗,超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精神科教授暨美國心靈研究會會長烏曼與他的研究人員做過這樣的實驗:讓甲在實驗室中凝神注視一幅隨機抽出的圖畫,觀察睡在另一個房間裏的乙所做的夢與這圖畫內容相關的“感應性”。結果發現,彼此關係越親密的人,其“感應性”就越髙。白居易和小他7歲的元微之,兩個都是出身窮困,而立意要以文學改造社會的詩人,他們的文學理念相同,詩風相近,都以老嫗能解的通俗性文學寫民間疾苦。
類同的本質,加上密切的關係,遂使他們在身處兩地而互相懷念時,產生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奇妙經驗,這經驗不僅讓他們更惜彼此的友誼,也為後人增添一般傳頌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