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伏羲、神農與民食(1 / 1)

伏羲氏、神農氏是古代傳說中繼燧人氏之後的兩位古帝王。古籍中關於伏羲、神農的記述較之以前的“有巢氏”、“燧人氏”要具體得多。傳說伏羲、神農兩位聖人的發明貢獻頗多。如伏羲氏畫八卦以治天下;始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製嫁娶之法,改變了昔日的群婚習俗等等。神農氏的貢獻更多,傳說他因嚐百草,往往一天之內幾十次中毒,終於掌握了三百六十種植物的性質和用途,可以分別調劑用來治療疾病,後世人把這些整理成我國第一部藥書,就是《神農本草經》;複演八卦為六十四卦,就是《歸藏》;初設集市,讓人們於日中時到集市來進行交易等等。然而這兩位聖人對人類的最重大的貢獻,莫過於解決飲食問題。

伏羲氏對人們飲食方麵的貢獻一是織網捕魚,創立了漁業;二是馴養牲畜,創立了畜牧業。據司馬貞的《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氏“結網罟(音古)以教佃漁,故曰‘宓(音伏)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氏’”。

神農氏在飲食方麵的貢獻一是創立了農業,二是發明了陶器炊具。《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斫木為耜(音飼),揉(音柔)木為耒。耒耨(音辱)之用,以教萬民,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淮南子·修務訓》也說:“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神農氏始教民播種五穀……”《通誌·三皇紀》說:“炎帝神農氏起於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於是因天時,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藝五穀。故稱之‘神農’。”《周書》佚文中又有“神農耕而作陶”的記述,認為陶器也是神農氏發明的。

上述這四項發明都是人類飲食發展史上的大事。網罟的發明,開創了捕捉魚類的新途徑,使人們的食源從陸地發展到水上,產生了漁業。畜牧業的創立,把那些原來屬於野獸,但性情比較溫順的狗、豬、牛、羊等馴養起來,讓它們繁殖發展,人們的肉食來源更加有了保證。農業的產生,不僅大大豐富了食料來源,而且使人們飲食結構由原來的以肉類食物為主逐漸改變為以糧食、蔬菜為主。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物的開端。因為它是人們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土)經過多道工序,改造成另一種新的物質(陶)的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陶器的出現,不僅為人們儲存穀物提供了條件,改變了以往“饑則求食,多則棄餘”的習慣,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烹飪方法的改進,大大地豐富了人們飲食的內容。在此以前,人們雖進入熟食階段,但烹製食物的方法十分原始,非常笨拙,即所謂“火上燔肉”、“石上燔穀”的“石烹時代”。那時烹肉的方法,或者把肉架在火上直接熏烤,或者用泥巴包起來,投入火中燒熟後,再剝去泥皮來吃,這種方法叫“炰”。還有一種方法,即將肉塊放在盛水的石臼裏,另將許多小石子用火燒熱,陸續投入水中,直到把食物燙熟為止。烹製草木籽實的方法主要是放在石片上用火焙炒。有了陶質的釜、鼎、鬲(音利)、甑等炊具之後,才有可能使用燉、煮、煎、熬等烹飪技法,烹製出羹、臛、飯、粥等多種精美的食品,同時為後來的釀酒、製醢(音海)(醬)、製醯(音希)(醋)、製菹(音租)(醃菜)等提供了條件。所以說,陶器的發明,又揭開了人類飲食史上新的一頁。

上述古籍中有關伏羲氏、神農氏的記述,都是後人追記的,當然不會那麼確切,而且常常塗上一層神話色彩,更難免把一個時代或者一個氏族部落裏的某些發明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但令人信服的是,從我國考古工作者迄今為止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的許多遺址中出土的大量實物與上述故事傳說相印證,在年代上和地域上往往相當接近,甚至十分吻合。例如關於畜牧業的產生,我們在西安市半坡村遺址中發現了飼養家畜的圈欄和家畜的糞便,在其他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豬、狗、牛、羊等遺骨。這些都與史籍中關於伏羲氏時代的生活習俗記載基本相同。關於農業的出現,從半坡村、北首嶺、薑寨等遺址中發現的粟種、白菜籽、芥菜籽乃至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稻穀、稻殼、葫蘆等,同古籍中關於神農氏的記述也十分接近。至於製陶的曆史,雖然人們認為最早的陶器製造時間約在距今八千年前。據說江西萬年仙人洞發掘的繩紋陶罐距今已有八千年的曆史了。這些都在神農氏之前,但在仰韶文化時代的遺址中大量出土的陶器則是神農時代製陶文化的反映。這說明神農時代陶器進一步普及和改進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