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形態之變 傳承與變革之互聯網時代傳統服飾鞋業的轉型探索
講者介紹:趙峰/361°品牌傳播中心總經理
實錄內容
聽聽這個行業的故事
過去30年很多的民營企業,都是從家庭作坊轉型過來的,大體就是幾個家庭裏
最親的人,沒有專門的場地,在小房間裏麵,用一台設備開始生產服裝、鞋子。可
是外麵卻有十幾個來自中國天南海北的經銷商在門口排隊等著,等著作坊的小業主
下班,請小業主喝酒吃飯,因為不請他喝酒,他可能把鞋子賣給別人,四五個人的
手工作坊,生產的鞋子最多也就幾十雙。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物資仍然是非常匱
乏的,沒有辦法談個性、個人的需求,基本上有東西,就可以賣出去,那時候的中
國還沒有標準意義上的專業運動鞋的概念,都是叫作旅遊鞋。
粗放的家庭作坊維持的時間很久,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其一夜之間進入
跑馬圈地的狀態,有著這樣的背景。小的家庭作坊主,發現產品供不應求,於是就
發動周邊更多的親朋好友,把設備從家庭搬出來,租一個相對大的地方,引進更多
的設備,多請一些人。即使這樣生產,市場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於是家庭作坊開始
快速向早期的工廠邁進,此時的產品高度的同質化。
我們總是快速地將產品推給市場,如此出現了鞋服行業最早的加盟模式。因為
是以工廠起家的,所以必須要在分銷的部分,就是價值傳遞的部分,委托給第三方
解決,來自全國不同的經銷商,他用自己的優勢把你的產品變現流通。
這讓中國成千上萬的手工業作坊變成工廠,商品流通的速度非常快,從而滿足
大量人口紅利下基礎物資的需求。服裝、鞋業,全部在這時進行了快速的發展,而
核心的劣勢則毫無疑問,在商品的設計、開發上,在售後服務上,整個行業沒有這
個意識,因為用戶市場似乎也不需要,不需要個性化,不需要更好的設計,也不需
要更好的服務,隻要有東西,大家就可以消費。
2000年前後,中國有幾個核心的經濟板塊,其中晉江發展經濟的模式被定義為
晉江模式和晉江經驗,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三角模式一道,被定義為中國民
營經濟的四大模式。
晉江市的上市企業多達54家,體育用品類的有20多家。對此馮曉彤先生做過研
究,發現有兩個原因:一是華僑多,可以接受新的思維;二是靠海為生,為了解決
吃飽飯和財富自由的問題,不得不逼著他們去創業。
其實在這樣的地方,誕生這麼多的民營企業,這麼多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這
與他們的人文精神、個人價值觀和個人精神是息息相關的。無論361°、安踏、七匹
狼、特步、九牧王等,都是來自一個縣的範圍之內,並且都相繼進入了資本市場。
當所有的商品都同質化的時候,你必須要取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它必須能讓
別人容易記憶、容易傳播,所以中國有了品牌意識。造牌,目的就是要區別於競爭
對手,背後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就是巨大的現金妥協。中國傳統的鞋服企業的起
家過程和曆史,都是從中國的三四線城市開始,雖然移動互聯網確實解決了信息不
對稱問題,帶來了高速的商品流通,高速的信息交互,可是在中國內陸的很多二三
線城市,互聯網用戶整體的基數還是偏少,所以傳統渠道的存在,在人口紅利的基
礎下,仍然還有很大的意義和實際的需求。
危機之下的熱思考
到了2007年和2009年,瘋狂的造牌運動帶來的最大惡果是必須麵對高昂的資本
支出、高昂的投入,這些在零售行業是根本無法得到回報的。於是便開始利用渠道
的優勢進行公司內部的改製。麵對資本市場,他們的意識、組織結構等都需要被改
變、被調整,最後不得不麵對去家族化,在去家族化的過程當中,中國體育用品品
牌麵對的對手其實不再是國內的兄弟品牌了,而是ZARA、無印良品、H&M等這些
國際知名品牌。
361°陷入生存困境,開始關店,開始思考企業在快速拓店之後怎麼辦,開始
理性回歸用戶市場來思考問題,我們開始知道如今真正地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消費時
代,消費者有了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於是,成立亞洲設計研發中心,真正的去回歸
到一個體育用品品牌應該做的事情,回歸產品,回歸專業。
在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上,中華台北的網球選手身著我們亞洲設計研發中心提
供的比賽服和比賽鞋獲得了女子雙打冠軍。我們開始進入中國很多的國家隊,為他
們提供服裝。我們開始為這些專業的頂級運動員去思考,為他們提供專業的產品,
同時我們也思考如何為我們廣大的用戶去提供高性價比、真正有科技含量和屬性的
一些產品。
在供應鏈部分我們遭遇了非常大的整合困難,我們該怎麼去解決?舉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