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外貿公司舉行一次別開生麵的宴會招聘考試,有一位小夥子表現良好,深深吸引了招聘人員。
在宴席上,這位小夥子走到這家公司的人事經理麵前舉杯致辭:“x經理,能結識你很榮幸,我十分願意為貴公司效力。但如果確因名額有限我不能夢想成真,我也不會氣餒的,我將繼續奮鬥,我相信,如果不能成為你的助手,那我就一定會當你的對手……”
小夥子言語得體,柔中有剛,充滿自信,意誌堅強。這是外貿工作最寶貴的性格。他的談話彬彬有禮,不卑不亢,機智敏捷,性格開朗,具備了搞外貿的優良素質。最後那句話提醒了這家外貿公司的人事經理:如果因為錄取名額的限製,讓這位優秀人才流失到別的公司,豈不是一大損失。最後,公司錄取了這位青年。
——隨機應變法
招聘者有時會出些尷尬情境中的難題,看應試者怎樣應答。應試者如果表現出色,就能在一時之間贏得招聘者的好感。
國外一家旅館老板測試三名男性應試者,問:“假如你無意推開房門,看見女房客正在淋浴,而她也看見你了,這時,你該怎麼辦?”
甲答:“說聲‘對不起’,然後關門退出。”這個對答無稱呼,雖簡潔,但不符合侍者的職業要求,而且也沒使雙方擺脫窘境。
乙答:“說聲‘對不起,小姐’,然後關門退出。”這個稱呼準確,但不合適,反而加深了旅客的窘迫感。
丙答:“說聲‘對不起,先生’,然後關門退出。”
結果,丙被錄用了。為什麼呢?因為他這種故意誤會的說法,維護了旅客的體麵,非常得體、機智,表現出一個侍者應該具有的職業素質和應變能力。
——折中藝術法
折中的語言是求職者遇到兩難問題時,選擇較為理想的回答辦法。
·日本住友銀行招聘公關人員時,極為重視職員協調人際關係的才能。該銀行沒有專門考核業務知識,而是提出了一道別出心裁的判斷題:“當國家的利益和住友銀行的利益發生衝突時,閣下采取何種對策?”
三類不同的應聘者回答問題迥然不同。
第一類人回答:“當國家利益跟我們銀行利益發生衝突時,我會堅決地站在我們銀行的立場上。”
銀行主管人員認為,這樣的人將來準會捅婁子,不能聘用。
第二類人回答:“當國家利益和住友銀行利益發生衝突時,我作為國家的一員,應該堅決保護國家的利益。”
銀行主管人員認為,第二類人員適合政府部門的工作,也不可取。
第三類人則回答說:“當國家利益和銀行利益發生矛盾時,我要盡全力淡化矛盾。”
銀行主管人員認為這種人才是住友銀行需要的高手。企業同政府的關係往往集中表現在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上,企業公關人員作為企業與公眾之間的媒介,隻有善於注重社會整體的協調性,才有可能妥善處理好企業與國家的關係。
第三類人為何求職成功,而前兩類人為何不成功呢?要成為一名公關人員,必須具備協調人際關係的才能和本領。在企業與其他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組織發生衝突時,公關人員既要消弭雙方的歧異,又要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保證公司順利發展並與其他組織維持平衡和諧的關係。住友銀行的問題可謂別出心裁,獨具風格。在這種兩難選擇的情況下,求職者采用折中的答題方式,同時,提出若幹建設性意見,這樣有助於企業擺脫困境。這類人自然會博得招聘者的欣賞。
——角色互換法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結婚後,夫人想請一位傭人,她詢問幾位應試者有沒有什麼要求,那幾位姑娘有的說要有休息日,有的說要有單獨的臥房,有的問能否和主人一起上桌吃飯,隻有一位姑娘悄聲說道:“我希望成為家庭中的一員。”弗洛伊德夫人聽後大為感動,當即決定聘用這位姑娘。
應試者受聘後能否與他人和睦相處,這是招聘主考官很關心的問題。如果應試者在麵試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一種歸屬感,常能取得好效果。這位姑娘在麵談中談吐不俗,她充分地理解作為一個傭人,應當與雇主全家和睦相處,在心理上與雇主達成默契,這樣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事實上,招聘者招聘職員的目的,是尋求工作上的合作者或者“好幫手”。隻有那些對單位懷有強烈歸屬感的人,才能與單位榮辱與共,同甘共苦。然而,求職麵談中,這一點往往為求職者所忽略,求職者應多從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方能使招聘人員心懷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