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炎帝與《神農本草經》(1 / 1)

炎帝神農氏是中國藥學的始祖,他是我國古代文獻所記載的第一個遍嚐百草研究藥學的人,他對藥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後代的用藥經驗都被寫進了我國第一部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賜櫻桃詩》雲:"漢家舊種明光殿,炎帝還書《本草經》。"就清楚地說明了炎帝神農氏和《神農本草經》的關係。

關於炎帝神農氏遍嚐百草、研究藥物的記載很多。如幹寶《搜神記》雲:"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雲:神農氏"於是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嚐百草,始有醫藥"。羅泌《路史》雲:炎帝神農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嚐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病正四百,藥正三百六十有五"。鄭樵《通誌》雲:“民有疾未知藥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溫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義,皆口嚐而身試之,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或雲神農嚐百藥之時,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應周天之數。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

炎帝神農氏的陵墓在山西省高平縣,這裏有許多關於炎帝神農氏嚐百草的傳說。相傳炎帝為了解掌握藥物的性能和功效,經常在高平縣羊頭山一帶嚐百草,采集藥材,遇到了很多毒藥,有“日遇七十毒”、“百死百生”之說。一日,因嚐了一種不知名的草藥而中毒,不幸腹痛而逝,後人便把這種草叫做“斷腸草”。傳說炎帝采藥時服了斷腸草後,腹中疼痛難忍,便急忙騎馬返回。走了一程,不能再騎馬,隻好下了馬讓人抬著走,後來這個地方就被人叫做“換馬”,即今換馬村;又走了一段路,人們發現炎帝情況有異,急忙呼喚,但炎帝病勢沉重,連聲呼喚而不應,後來這個地方就被人叫做“不應”,後諧音為“北營”,即今北營村;人們把炎帝抬到一個避風的山溝裏,放下來察看病情,發現他已經逝去了,這個地方便被人叫做“臥龍灣”;人們把炎帝抬回行宮,裝殮起來準備安葬,後來這個地方便被人叫做“裝殮”,後訛為“莊裏”,即今莊裏村;炎帝死後,炎帝的坐騎長夜悲鳴,沿著山嶺奔跑不止,於是這條山嶺便被人叫做"跑馬嶺"。這些神奇而美麗的傳說印證了文獻的記載,並告訴我們,炎帝神農氏確實是遠古時期一位執著的藥學研究家,是為藥學研究而獻身的。

炎帝神農氏遍嚐百草,掌握了不少藥物的性能和功用。隨著曆史社會文化的演進,醫藥知識與經驗也愈見豐富,特別是文字產生之後,記錄和傳播這些知識的方式也就由最初的口耳相傳發展到文字記載了,於是便產生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不是一個時代和少數人的手筆,而是若幹時代、若幹人對於遠古時期炎帝神農氏以及後代人們所掌握的藥物學知識的集大成之作。

如果說《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藥學的頂峰,那麼《神農本草經》便是中國藥學的奠基之作。至於《神農本草經》冠稱“神農”,雖然隻是編著者的托名,但這正說明了炎帝神農氏在中國藥學史上的始祖地位和作出的巨大貢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