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線是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多用於哮喘、胃痛、腹瀉、遺尿、麵癱、癲癇、腰腿痛、痿證以及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神經官能症等。
(1)器材和穴位選擇
皮膚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鑷子、埋線針或經改製的12號腰椎穿刺針(將針芯前端磨平)、持針器、0~1號鉻製羊腸線,0.5~1%鹽酸普魯卡因、剪刀、消毒紗布及敷料等。埋線針是堅韌特製的金屬鉤針,長約12~15cm,針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用切開法需備尖頭手術刀片、手術刀柄、三角縫針等。
埋線多選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選穴原則與針刺療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簡,每次埋線1~3穴,可間隔2~4周治療一次。
(2)操作方法
①穿刺針埋線法:常規消毒局部皮膚,鑷取一段約1~2cm長已消毒的羊腸線,放置在腰椎穿刺針針管的前端,後接針芯,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倒所需的深度;當出現針感後,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覆蓋消毒紗布。
也可用9號注射針針頭作套管,28號2寸長的毫針剪去針尖作針芯,將00號羊腸線1~1.5cm放入針頭內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如上。
用特製的埋線針埋線時,局部皮膚消毒後,以0.5~1%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剪取羊腸線一段(一般約1cm長),套在埋線針尖缺口上,兩端用血管鉗夾住。右手持針,左手持鉗,針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當針頭缺口進入皮內後,左手即將血管鉗鬆開,右手持續進針直至腸線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0.5cm,隨後把針退出,用棉球或紗布壓迫針孔片刻,再用紗布敷蓋保護創口。
②三角針埋線法:在距離穴位兩側1~2cm處,用龍膽紫作進出針點的標記。皮膚消毒後,在標記處用0.5~1%的鹽酸普魯卡因作皮內麻醉,用持針器夾住帶羊腸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下方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捏起兩針孔之間的皮緊貼皮膚剪斷兩端線頭,放鬆皮膚,輕輕揉按局部,使腸線完全埋入皮下組織內。敷蓋紗布3~5天。
每次可用1~3個穴位,一般20~30天埋線一次。
③切開埋線法:在選定的穴位上用0.5%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用刀尖刺開皮膚(0.5~1.0cm),先將血管鉗探到穴位深處,經過淺筋膜達肌層探找敏感點按摩數秒鍾,休息1~2min。然後用0.5~1.0cm長的羊腸線4~5根埋於肌層內。羊腸線不能埋在脂肪層或過淺,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處用絲線縫合,蓋上消毒紗布,5~7天後拆去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