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搖掌指關節法

患者體位同前。醫者一手握住患側掌部,另一手握住患側手指,使掌指關節作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搖動。

常用於指部腱鞘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

6.搖腰法

患者取坐位,腰部放鬆。醫者坐於其後,用一手按住其一側腰部(拇指與四指分開,拇指按住腰間,其餘四指按放於腰側季肋部),另一手扶住對側肩部,兩手協調用力,將腰部緩緩搖晃。

另一種搖腰法可囑患者取俯臥位,下肢伸直放鬆。醫者用一手掌按住腰部;另一手以前臂托於雙下肢股前遠端,並用力將下肢抬起,然後作過伸位的腰部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搖動。此法對醫者的體力要求較高,而且僅限於腰部運動障礙恢複期應用。一般以坐位搖腰法即可。

常用於腰部酸痛、板滯、活動不利等病症。

7.搖髖關節法

患者取仰位,下肢自然放鬆。

醫者站立於患側,用一手扶住其膝前;另一手托起足跟(或握住踝關節),先將患肢屈髓、屈膝,達90°左右後雙手協同作髓關節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搖動。

另一種搖髖關節法,可囑患者取俯臥位,下肢自然放鬆。醫者站立於患側,用一手按住臀部;另一手置於患肢股前遠端,並用力將下肢抬起,然後作過伸位的髖關節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搖動。

常用於腰腿痛、髓關節活動不利等病症。

8.搖踝關節法

患者取仰臥,下肢自然伸直。

醫者站立於足端,用一手托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雙手配合作踝關節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搖動。

常用踝關節損傷性疼痛,踝關節骨折後遺症等病症。

背法

將患者反背起,雙足離地,使腰部脊椎得以牽伸,稱為背法,亦稱為“反背法”。

手法要領:

醫者與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雙足分開與肩等寬站穩,用雙肘去勾套住患者的肘窩部,兩臂用力緊緊勾住患者的雙臂,然後屈膝、彎腰、挺臀,將患者反背起來,使其雙腳離地懸空。此時患者頭應後仰,貼靠於醫者背部,除雙臂勾緊外,應全身放鬆,服從醫者的操作。先利用患者自身重量,使腰段脊椎得以牽伸;然後醫者可通過身體的左右晃動或臀部挺起等動作使錯位的小關節得以糾正。

本法能緩解腰肌痙攣,整複腰間小關節錯位。常用於腰椎後關節功能紊亂、急性腰肌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病症。

滾法

滾法是“滾法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具有體表接觸麵積大、刺激力量強而且又十分柔和的特征。主要用於治療運動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疾病。

滾法對自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本不想寫入本書,但因為在疾病的治療上往往又少不了此法,所以盡可能作一簡明敘述。整個手法動作是由兩部份協調來共同完成:一是由前臂的旋轉;二是由腕關節的屈伸而組成的複合式手技動作。其受力部位以小魚際肌至第五、第四掌骨的背側。

(1)手法要領:

①前臂旋轉與腕關節屈伸這二者動作一定要協調。即前臂旋前時,腕關節一定要伸展,以小魚際肌為著力部位。反之在前臂旋後時,腕關節一定要屈曲,以第五、第四掌骨的背側為著力部位。如此在體表部位上產生持續不斷的來回滾動。其滾動頻率每分鍾約120~160次。

②軀體要正直。不要彎腰屈背,不得晃動身體。

③肩關節自然下垂,上臂與胸壁保持5~10厘米距離,上臂千萬不要擺動。

④腕關節要放鬆,屈伸幅度要大,約120°(屈腕約80°,伸腕約40°)。

⑤滾法突出是一“滾”字。忌手背拖來拖去摩擦移動、跳動、頂壓、及手背撞擊體表治療部位。

⑥請手指均需放鬆,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開,也不要有意握緊。

(2)適用部位:頸項部、肩背部、腰臀部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

(3)功效:舒筋活血,解痙止痛,鬆解粘連,滑利關節等。

(4)主治:風濕酸痛、肌膚麻木、肢體癱瘓、運動功能障礙等症。

(5)舉例說明:

下腰痛:以骶棘肌為主的滾法治療。

肩周炎:以三角肌為重點施用滾法,並輔以各項關節的被動運動。

坐骨神經痛:沿膀胱經自臀、股後、膕、小腿後側用滾法而下至足跟、足背,並輔以經穴的按壓和被動運動。

啄法

五指自然微屈、分開呈休息位狀,以腕關節的屈伸為動力,以諸指指端為著力點,作輕快而有節律地擊打治療部位,如雞啄米狀,稱為啄法。本法可單手操作亦可雙手操作,但以雙手操作為多。

(1)手法要領:

①腕、指均需放鬆,以腕力為主。

②手法要輕快靈活,有節律性,雙手配合自如。

(2)適用部位:頭部。

(3)功效:安神醒腦,疏通氣血。

(4)主治:頭痛、失眠、神經衰弱等。

(5)舉例說明:

頭痛、失眠:拿五經、掃散法,按揉列缺、神門諸穴後,常可輔以頭部啄法(由前向後、由頭頂部向兩側全方位地輕啄)。

掃散法

用手指在顳部做往返的摩擦運動,稱之謂掃散法。

(1)手法要領:

①手勢:拇指伸直呈外展位,四指並攏微屈曲。

②分解動作:拇指以撓側麵少商部為著力點自前額發際向後至太陽作直線的往返摩擦移動,並可作少量的上下的位移。另四指以指端為著力點依少陽膽經循行路線作弧線(即耳廊上緣、耳後至乳突這一範圍內)的往返摩擦移動。

③操作時腕關節略背伸,以腕關節小幅度的左右擺動和肘關節少量的屈伸運動來帶動手部的掃散動作。通常患者取坐位,醫者麵對患者站立,用一手扶住患者一側的頭部起穩固作用;另一手在患側顳部作掃散手法。可左右側交替進行,每側約30~50次往返摩擦移動。

④動作要平穩,避免患者頭部隨手法操作而造成晃動。

⑤手法要貼於頭皮操作,以免牽拉頭發根而疼痛。

(2)適用部位:頭顳部。

(3)功效:平肝潛陽,醒腦安神,祛風散寒。

(4)主治:頭痛、頭暈、高血壓、失眠等症。

(5)舉例說明:

高血壓:掃散法,按揉百會,推橋弓。

偏頭痛:掃散法,指揉列缺。

彈撥法

用拇指深按於治療部位,做如彈撥琴弦樣的往返撥動,稱為彈撥法。

本法有廣泛的適應性,若能掌握得好,可用於肢體一切的痛症。

(1)手法要領:

①拇指深按程度依病變組織而定,一般要深按至所需治療的肌肉、肌腱或韌帶組織,待出現有酸脹、疼痛的指感後,再作與上述組織成垂直方向的往返撥動。若單手拇指指力不足時,可以雙手拇指重疊進行彈撥。

②本法國對深部組織刺激較強,所以在使用本法後局部應加以輕快的揉摩手法,以緩解疼痛反應。

(2)適用部位:四肢、頸項、腰背諸部。

(3)功效:解痙止痛,鬆解粘連。

(4)主治:慢性軟組織損傷及痛症,關節屈伸不利等症。

(5)舉例說明:

落枕:可在壓痛點處施以彈撥法,並輔以頸部屈伸、旋轉,側屈等被動運動。

網球肘:除局部手法治療後,可在壓痛點肌腱處施以彈撥法。

合掌側擊法

以雙掌相合,五指自然微分,用小魚際橈側和小指撓側為著力點去擊打治療部位,稱合掌側擊法,常作為放鬆肌肉或結束手法。

(1)手法要領:合掌後以前臂旋轉力為動力,帶動小魚際尺側和小指尺側去擊打治療部位油於五指自然微分,在作擊打法時因指與指間的碰撞,還會發生有節奏的響聲。

(2)適用部位:腰背部、四肢部。

(3)功效:舒通筋絡,消除疲勞。

(4)主治:腰背肌肉痙攣疼痛,風濕痹痛。

(5)舉例說明:

腰背痛:在推拿治療後,常可選用本法在全背作自上而下的擊打,使痙攣肌肉得以緩解。

(6)按摩腳心與養生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髒”,腳的健康不僅關係到整個身體的健康,而且關係到人的壽命長短。按摩腳心是一種傳統的養生方法,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按摩腳心對大腦皮質是一種良好的刺激,因為腳心有多條神經通向大腦,通過對腳心神經輕柔的刺激能使人感到溫暖、舒適、輕快,並使大腦產生一種內啡吠物質,有利身心健康。

腳心的皮膚較薄,毛細血管豐富、按摩腳心時能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供給腿腳更多的養料和氧氣,使其新陳代謝更加旺盛,腿腳的力量逐漸增強。經常按摩腳心能減輕頭昏、腦漲的現象,促進大腦供血及調養;按摩腳心能消除腿腳麻木、酸沉、疲勞感;尤其是老年人。由於心肺功能不好,兩腳血液回流較慢,容易出現腿腳麻木、浮腫、腳心冰涼等現象,經常按摩腳心能使這些症狀大為緩解。

按摩腳心的方法簡便易行,最好在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腳後,采取坐姿,分別將一條腿屈曲抬起來搭在另一條腿上,按摩右腳心時用左手,按摩左腳心時用右手。先前後再左右,最好轉圈按摩,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每天堅持按摩,則能體會到它的健身作用。中老年朋友,不妨一試。

腰眼穴位於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開3~4寸的凹陷處。中醫認為,腰眼穴居“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之中,為腎髒所在部位。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腰眼處,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介紹幾種按摩方法:

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兩手輕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腰眼處,每次5分鍾左右;

兩手握拳,輕叩腰眼處,或用手捏抓腰部,每次做3~5分鍾。

中醫認為,用掌搓腰眼和尾閭,不僅可疏通帶脈和強壯腰脊,而且還能起到聰耳明目、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中年人經常搓腰眼,到了老年可保持腰背挺直,還能防治風寒引起的腰痛症。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膚裏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產物的排除,又可刺激神經末梢,對神經係統的溫和刺激,有利於病損組織的修複,提高腰肌的耐力。所以,按摩腰部對慢性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可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對於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等病也有一定療效。

(7)腰肌勞損的推拿療法

主要穴位:

腰部痛點(我們稱為阿是穴)或疼痛區域。

承扶穴,臀部肌肉下緣中點處,左右各一。

委中穴,膕窩中點處。(膕窩:大、小腿後側交界處圓形凹陷部。)

湧泉穴,足底部前1/3凹陷處。

操作方法:

①患者仰臥位,術者用右手掌在其腰部正中脊柱及兩側腰肌處揉推,至局部皮膚溫熱為度。

②在患者腰部痛點處用食指、中指、無名指進行指揉。力度因人而宜,不可過重。

③術者兩拇指分別指揉兩承扶穴。以感覺酸脹為度。

④兩拇指分別指揉患者兩委中穴。以酸脹為宜。

⑤用手掌心擦患者足底,至發熱、微燙為度。並指揉兩湧泉穴。且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浴足10~15分鍾。

以上方法可單獨或綜合完成。每晚臨睡前可請家人互相進行、禮尚往來。不僅可以緩解疲勞、改善和治療疾病,而且更可以保健強身。但前提是必須明確診斷及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盲目、隨意操作,以免發生意外及不良後果。

(8)按摩治療兒童失眠

家長的期望值高、課業負擔重、壓力大等諸多原因使一部分兒童患上了失眠,有的甚至影響正常發育。

失眠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的睡眠。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有的為多夢、易驚醒、醒後難以入睡等臨床症狀。

中醫認為產生失眠的原因主要有:情誌失調、飲食不節、勞倦思慮太過等。

一些簡單易行的按摩方法,可改善兒童的睡眠質量。具體如下:

①仰臥位:先用拇指從印堂(兩眉心中點)開始向上至百會(兩耳尖連線中點)做揉法,往返5次。再從印堂向兩側沿眉弓至太陽穴做推法往返5次。再按揉太陽穴約1分鍾。拇食指相對用力按揉雙耳約一分鍾,以透熱為度。沿前臂內側做掌根揉法約一分鍾,點按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內關穴(掌側腕橫紋中點上2寸)約半分鍾。

②俯臥位:用輕手法作捏脊法(拇、食指相對提捏背部中線皮膚)自下而上反複3~5次,以背部潮紅為度。按壓背部腧穴,重點在上背部。

③每晚睡前洗足後,用手掌左右擦湧泉穴各100次。

另外,“胃不和則臥不安”,家長要注意在入睡前不要讓孩子吃得太多,注意節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