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忽必烈的智慧(2 / 2)

如今確切的消息來了,是因為蒙元大軍已經來到南城牆下,即便薑才不說,他也看得到。

草草看去,聚集在一起的兵馬不下五萬,阿術已經把附近的軍士都調來了。

其中蒙元騎兵三萬,金國降兵兩萬,算得上軍力強大了。

蒙元破南宋,用的蒙古兵並不懂,真正的主力,應該是金國破滅後留下的部隊,這些人中,大多數又都是漢人。

漢軍南下,也使得南宋民間反彈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若是奇裝異服的蒙古人大軍南下,士兵與百姓間都不能交流,不鬧個天翻地覆才怪。

這也是忽必烈的聰明之處。

忽必烈一生,並不如起祖上成吉思汗那般出彩。

首先他的大汗之位便不能稱之為正統,蒙古人大汗繼位,繼位者是要有前任詔書的,蒙哥死於戰場,並未指派下一任可汗。

忽必烈靠著武力拿下汗位,沒有經過庫裏勒台(蒙古汗位選舉)的承認,更不曾得到諸王的認可。

這般上台的他,按說很難得到更多的支持,可忽必烈的智慧卻在此時凸顯出來。

他並沒有用強勢的兵力鎮壓,讓諸王屈服於他,而是搬都,去了自己曾經的幕府金蓮川,讓出哈爾和林交於諸王,以安人心。

這招以退為進,為他化解了龐大壓力,諸多暗地裏的不滿與反對都因為他這一舉動閉嘴。

而上都距離金中都近,距離漢民也近,便於他對漢地的管理,也正符合他的籌謀。

可搬到金中都依然不能完成他最終的目標,忽必烈的目光一直注視著富饒的南宋,那才是他最想要的地方。

與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孫不同,忽必烈受到漢化影響最多的人,包括他的太子真金,比他受到的漢化還要嚴重,這也是在他的縱容之下形成的。

成吉思汗打天下的時候,曾想著把所有打下來的土地都變成牧場,這位樸實且守規矩又備受長生天喜愛的一代天驕,限於自己的知識體係,真真的動過這樣的念頭。

最後還是被漢化過的耶律楚材抱著他的大腿懇求,才打消了一代雄主的這個想法。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個想法實現了,伴隨著的,必然是大範圍的饑荒與死亡。

忽必烈與這位天驕的想法不同,可能是受到耶律楚材的影響,也可能是因為其他漢臣的影響,他的眼界顯然要比成吉思汗高一些。

成吉思汗一路抓工匠是為了製作殺人工具,而他不止製作殺人工具,還建造大範圍的工廠。

是的,你沒有看錯,工廠這個現代化的詞彙用在他身上一點錯也沒有,從金蓮川到如今的元大都,一路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工匠聚集地。

有紡織、絲綢、瓷器等等不一而足,凡是值錢的,受到蒙古貴族喜愛的,他就大規模的生產,然後,送給還在哈爾和林的諸王,不收一分錢,隻有一個要求,稱他一聲大汗。

就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在未曾攻下南宋之時,沒有做出任何功績之時,便已經獲得了蒙古諸部的認可。

如果向更深處挖掘,可以發覺,忽必烈用這樣一種商業智慧,創造了蒙元百年壽命。

蒙古人在草原上可以說沒有任何的管理製度,甚至於走出草原之後,他們也沒有什麼管理製度。

前有金國漢化,後有滿清漢化,拒絕漢化的蒙元能在華夏土地上統治近乎五代人時達百年,已經是了不得的事情的。

如果說奠定打天下基礎的是成吉思汗,那麼,奠定通知基礎的,便是這位長得如同巨熊一般的忽必烈了。

從他用人就可以看出來,如今蒙元丞相阿合馬是一個回回商人,重用這種人,可見他的政治傾向如此。

拿下金國後沒有受到強烈的反彈,也跟他降低賦稅有著極大的關係。

而且,忽必烈的識人、用人之能,重用金國降兵,更讓他南征的步伐突飛猛進,如今整個蒙元,已經徹底拜服在他腳下。

固然還有人在暗地裏謀劃著什麼,卻已經不能掀起多大的風浪了。

接下如此龐然大的帝國,又用如此輕柔不著痕跡的手段穩住,忽必烈的智慧,在這一場權利交替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被他評為如今蒙元第一勇士的阿術,又將有多大的才能呢?

可能,隻有更他對戰的李庭芝才能切身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