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幽默,切忌不分場合(1 / 2)

幽默是一種能讓人們快樂開心的添加劑,但不分場合的幽默也會遭人厭惡,失去其本來的友好功能。幽默作為一種語言藝術,要恰當的運用,因為幽默的運用要受到現場和情境的約束。如果不分場合,不分職務,不分對象地賣弄幽默,常使場麵很尷尬窘迫。所以,幽默要恰當地運用,勿要失度,恰當把握好度,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某人出席一位朋友的葬禮時,想在死者妻子麵前稱讚死去的朋友幾句,於是就說:“你的先生一定是一個很堅強的人,因為他的父親是個聞名的石匠呀!哈哈哈……”結果,來參加葬禮的人頓時都感到氣憤:“這個人怎麼如此沒常識?大家都這麼傷心,而他一個人卻嬉皮笑臉!”

其實,石匠和堅強聯想在一起的幽默,固然無可厚非,可是由於使用的場合不對,結果隻能是使周圍的人都不高興。在本該嚴肅的場合,如果幽默起來沒邊際,太過誇張,為追求效果而手舞足蹈,脫離自己的平常個性,也會讓人反感。

西方的四月一號是愚人節,這是一個專門為捉弄人而設立的節日,現在越來越國際化的我國,青少年人群中也開始流行這個節日了。

四月一號這一天,即使是一個人到澡堂洗澡,衣服也會不翼而飛;一個姑娘突然接到不是父母的“父母”來信;一個足不出戶的小夥子突然接到姑娘約會的電話;一個學生去上課,教室裏卻空無一人,這都是太正常不過的了,沒有人會因此而生氣,因為在這無所顧忌的節日裏高高興興地捉弄人一回,而被捉弄的人發覺上當後,也會實實在在地因被人捉弄而高興。

在愚人節這一天,張先生一個人在街上散步,突然背後傳來了吆喝聲:“請讓開,便桶來了!”張先生急忙閃開,一輛自行車匆匆而過,見是一位小夥子帶著個漂亮的姑娘,張先生想了想,哈哈大笑起來。

如果這天不是愚人節,想必這就不會是一個讓人捧腹的玩笑了,不但收不到幽默的效果,而且還會讓人覺得無聊,甚至引起別人的反感。所以可看出幽默不是隨時都可以拋灑的,有些場合需要慎用幽默。

一男一女同時走進圖書館的門口,這位男士開門讓女士先進來。

“如果你因為我是女人,所以開門讓我先進,那就算了吧!”女士有些高傲。

“不,夫人。”他回答,“我為您開門,是出於尊重你是個長者。”男士回答。

可想而知,接下來這位女士會大發雷霆。因為我們都知道,女人最在意自己的年齡了,說一位女士是長者無異在於說她長得顯老,她怎麼會不憤怒呢,這就是沒有分清對象開玩笑的結果。

追悼會上是不需要幽默的。但有人不經心鬧出了笑話也是有的。某人在主持追悼會時,當他宣布完“默哀閉,奏《哀樂》”時,把“樂”(yue)讀成(le)了,真是讓在場的人哭笑不得,讓人實在開心不起來。有個天真的孩子問周圍的大人,為什麼人們這麼嚴肅啊。一個小夥子開玩笑的說有人去天堂了,天堂是個好地方,我們是來歡送他。這話剛說完,旁邊的人立即臉色大變,冷眼瞧著他。小夥子馬上醒悟過來,懊悔他剛才幽默開玩笑說錯了話,這“歡送”兩字給人的感覺是死者生前不友好,在這追悼會上確實是不適合。

追悼會是悼念已逝去的死者,對於他生前的親人好友來說是很沉重悲哀的,在這種場合上哈哈大笑都是對死者的褻瀆。所以在這場合上人們應該用莊嚴的心來對待,幽默與玩笑通常都被認為是不正經、玩世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