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略文韜首推徐達(2 / 3)

常遇春見俘虜了這麼多敵人,就對徐達說:“這支隊伍驍勇善戰,我們必須將他們全部殺死,否則後患無窮。”徐達說:“我們把能收編的收編,不願參加我們軍隊的遣返,怎麼會有後患呢?”

常遇春不同意,徐達便把此事向朱元璋彙報,請他定奪。可常遇春固執己見,當天晚上趁朱元璋的命令還未下來時,把一半以上的俘虜都活埋了。朱元璋的命令下來時,木已成舟。朱元璋十分不滿,把常遇春叫去狠狠地訓斥了一頓,釋放了剩餘的俘虜。於是,徐達開始受命統轄各部。陳友諒侵犯龍江,徐達的軍隊和各部協力將其擊敗,一直追擊到慈湖,並放火燒了他的戰船。

南京的徐達花園至正二十一年(1361)七月,陳友諒部將張定邊又攻陷安慶。朱元璋率舟親征,徐達負責主攻陳友諒的老巢江州。友諒大驚,以為神兵天降,倉促不能敵,攜妻子夜奔武昌,江州遂被攻克。徐達窮追不舍,沿江而上,連下蘄州、黃州、黃梅、廣濟,直趨漢陽,於漢口紮下大營,有力地遏止了陳友諒的東下。朱元璋得以收複安慶,並攻陷龍興,改名洪都,又連下袁州、瑞州、臨江、吉安等府,將勢力範圍擴大到江西。徐達以功晉封中書右丞。

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張士誠遣其弟士信率大兵圍攻韓林兒、劉福通的根據地安豐。當時朱元璋在名義上仍奉韓林兒的“龍鳳”年號,同時考慮到安豐一破,張士誠勢力會日益壯大,便決定親率徐達等渡江北上馳援。此時,陳友諒乘虛而入,大舉向洪都反撲,大軍36萬“空國而至”,吉安、臨江、無為等州府,紛紛被陳友諒攻陷。朱元璋不得不回師還擊,雙方決戰於鄱陽湖。

在這次決戰中,徐達又立了大功。他身先諸將,擊敗陳友諒前軍,殺敵1500人;在激戰中,徐達戰船著火,但他奮不顧身,一麵指揮滅火,一麵堅持戰鬥,終於挫敗了陳友諒的瘋狂反撲。經此一戰,朱元璋樹立了徹底戰勝陳友諒的信心。為了嚴防張士誠乘虛偷襲後方,他把留守應天的重任交給了徐達,並說:“吾以達留守,緩急可百全也。”可見朱元璋對徐達是絕對放心的。

徐達回應天後亦兢兢業業,盡職盡責,他“申約束,嚴斥堠,示以鎮靜,若不知有外兵者”。張士誠見無隙可乘,便不敢輕舉妄動。朱元璋解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全力對付陳友諒,取得了鄱陽決戰的勝利,不僅全殲陳的60萬大軍,而且擊斃了陳友諒。不久,徐達奉調重返西線,迫使陳友諒次子陳理以武昌歸降,並取得了江陵、辰州、衡州、寶慶諸路,既肅清了陳友諒的殘餘勢力,又使朱元璋的勢力範圍擴展到湖北、湖南。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司官位,置中書省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徐達再次領兵圍攻廬州(今安徽合肥),圍困許久,守將張煥終於放下武器,打開城西門,把徐達的大軍迎進城中,廬州從此成了朱元璋的地盤。

之後,徐達被朱元璋召回,奉命率領常遇春等攻取淮東,攻克泰州。又回師收複被攻陷的宜興。然後帶領大軍渡過長江,攻克高郵,俘虜了張士誠的將士1000多人。接著攻破了安豐,俘虜了元將忻都。

元兵進犯徐州,徐達給予迎頭痛擊,將其打得大敗,此役被俘虜、打死的元兵數以萬計。淮南、淮北至此全部被平定。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準備伐吳(元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自稱吳王),和徐達、劉伯溫及李善長商量討伐事宜。

李善長說:“張士誠兵多將廣,儲糧又多,這幾年一直打勝仗,攻下了許多城鎮。我們現在羽翼未豐,若興兵攻打張士誠,怕凶多吉少,我看還是再等一等,等咱們兵強馬壯,那時再攻不遲。”

徐達說:“我看可以攻打。張士誠現在雖然兵精糧足,但他胸無大誌,貪圖享受,生活奢侈,對待屬下又十分苛刻,屬下對他已早有怨言。他的統軍大將軍李伯升等人,更是泛泛之輩,心思全用在了尋美和找寶上,對戰備毫不重視,這些所謂的將軍是很容易解決的。在張士誠的隊伍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三個參軍,一個姓黃,一個姓蔡,一個姓葉,曆次打仗,都是他們給張士誠出謀劃策。但他們都是書生,沒有遠大的眼光和計劃,也沒有什麼可怕。所以我想,如果我們興師討伐他們,憑主上您的威望和德行,加上我們大軍對他們的逼迫,三吳肯定能被平定。”劉伯溫也讚同徐達的建議。

朱元璋深以為然,遂拜徐達為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帶領水軍20萬,向湖州進發。

張士誠見朱元璋派兵來攻,即以平江(今江蘇蘇州市)為中心,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和杭州為羽翼,三路抗拒徐達、常遇春的進攻。

徐達認為:湖、杭兩州是張士誠的左右臂,如果左右臂被斬斷,平江便唾手可得。就向朱元璋建議先攻打湖州和杭州。湖州守軍分兵三路阻拒徐達,徐達也分兵三路迎戰,另派驍將王國定切斷敵人的退路。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敵人力戰不支,想退入城中,但退路已被王國定切斷。徐達大敗守軍,俘虜將士200多人,包圍了湖州城。

此時,張士誠派呂珍等率兵6萬前來救援。援軍駐紮在舊館(今浙江吳興東),築了五個營寨自守,以牽製徐達。徐達認為,敵人的原羽翼還未根除就又長出了新羽翼,如不除掉援兵,湖州和杭州也就很難攻破了。於是,他決定暫緩攻城,命令常遇春等建了十個堡壘來阻擋敵軍,然後派兵夜襲敵營,切斷了呂珍的糧道。舊館的援兵糧餉不繼,又遭夜襲,大批兵卒前來投降。不久,舊館五寨之敵便被消滅,舊館拔除。張士誠見勢不妙,親率精兵前來援救,徐達在皂林將其打得大敗,張士誠逃跑。

徐達命令大軍加緊攻城,湖州投降,接著又攻克了杭州。張士誠的左右臂被砍斷,平江成了一座孤城。徐達率大軍從太湖進圍平江。

包圍平江後,徐達駐軍葑門,常遇春駐軍虎丘,華雲龍駐軍胥門,湯和駐軍閶門,王弼駐軍盤門,張溫駐軍西門,康茂才駐軍北門,耿炳文駐軍城東北,仇軍駐軍城西南,何文輝駐軍城西北,圍困敵人。他們又架起了和城中佛塔一樣高的木塔,還築了三個台,台建成後,朱元璋給徐達的命令手跡在上麵可以俯瞰城內,又在台上安放了弓弩火筒,裝上大炮,城內炮力所及之處都被打得粉碎。

平江城內一看朱元璋這麼厲害,大為震動,軍心開始渙散,士氣也開始低落。徐達寫信派使者向朱元璋彙報情況,請示下一步行動的方案。朱元璋寫了一道敕慰勞他說:“將軍牟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今事必稟命,此將軍之忠,吾甚嘉之。然將在外,君不禦。軍中緩急,將軍其便宜行之,吾不中製。”

徐達於是命部隊加緊攻城。城內張士誠的部將熊天瑞教城內軍隊造飛炮,拆掉祠廟、民居做材料。徐達又命令部隊做了許多木架,上麵用竹子編起來,戰士們躲在下麵就可以避開城內打出的石頭飛箭。不久,徐達督領將士攻破了葑門,常遇春攻破了閶門新寨,率軍渡橋攻到城下。張士誠的樞密唐傑登上城牆率兵死抗,可終於不敵,唐傑、周仁、潘元紹都戰敗投降。

張士誠的軍隊見城已被攻破,四散逃奔,潰不成軍。張士誠命令副樞密劉毅收拾兩三萬殘兵,親自率軍與徐達的部隊在萬壽寺東街展開巷戰,但很快戰敗,劉毅也投降了。張士誠倉皇跑回家中,其妻劉氏聽說城破,自焚而死,張士誠也跑進屋中自縊。李伯升一腳踹開門,和趙世雄一起救下了張士誠。過了一會兒,張士誠悠悠轉醒,一見被救,大喊:“為什麼救我?為什麼救我?這不是明擺著叫我去受辱嗎?你們讓我死吧,我寧死也不受辱!”

徐達占領了平江,把張士誠押往應天(途中,張趁看守不備,自縊而死),收編張士誠的部隊25萬人。破城前,徐達和常遇春約定說:“部隊進城以後,我駐紮在左麵,你駐紮在右麵。”又命令將士說:“搶掠老百姓財物的,處死;拆毀民房的,處死;離開駐地20裏的,處死!”部隊進城後,秋毫無犯,老百姓像平日一樣安居樂業,絲毫沒有受到軍隊騷擾。徐達班師回朝後,朱元璋封他為信國公,並遷右丞相。

北上逐元順帝功成封魏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討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25萬,由淮河入黃河,北進奪取中原。

徐達和常遇春,是當時盡人皆知的名將,都被朱元璋視為股肱之臣。常遇春剽悍敏捷,敢於深入敵陣,而徐達則擅出謀劃策;常遇春脾氣暴躁,攻下城邑時,經常殺人,而徐達卻性格溫和,他領兵所到之處從不擾民,即使抓到刺客和奸細也都以恩義相待,使他們為自己所用。這正是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討大將軍的原因。他還特意告訴群臣:“命將出師,必在得人。師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無如大將軍達。”

徐達領命後,於十一月率軍按“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然後進兵元都”的北伐戰略率兵進軍山東。

徐達的大軍到了淮安,派使者去招降占據沂州的王宣和他的兒子王信。王信派使者來表示要投降,而且還寫了封賀信,對徐達掃平張士誠表示祝賀。朱元璋知道此事後,遣使臣到了沂州任王信為江淮行省的平章政事,他的部下仍舊官任原職,但他的兵馬都要聽徐達指揮。

徐達率軍到下邳,都督同知張興祖由徐州進取山東。此時王信和他父親王宣兩麵三刀,表麵上向徐達、朱元璋投降,暗地裏卻加緊備戰。朱元璋的密探得知此事,密報朱元璋。朱元璋趕緊派人秘密通知徐達,命令他停止行軍,趕到沂州靜觀其變。很快,王宣發兵劫了使者徐唐等,徐達立即率軍攻打沂州。王信逃到了山西,王宣被徐達斬殺。接著徐達相繼攻下了嶧州(今山東棗莊南)、莒州(今山東莒縣)、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派韓政分兵扼守黃河;張興祖奪取了東平、濟寧;徐達率大軍攻克益都,占領淮、膠各州縣。濟南投降,又登州、萊州亦被分兵奪取。山東從此全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