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調羹巨擘楊士奇(2 / 3)

“太子早起晚寢,禦膳節儉,日勤不怠,孝敬如前。”

“可曾微服出訪,胡作非為?”

“此事純係子虛烏有,微臣可以用人頭相保。”

“那麼,朕北征回來,太子迎駕來遲是何道理?”

“此必臣等聽錯了皇上回到京師的時刻,皆為臣的罪過,與太子毫無關係。”

經過楊士奇的解釋,成祖的怒氣消解。但是宮中的大臣們認為輔佐太子者人數眾多,隻將黃淮等人下獄,單單寬免了楊士奇,有些不公平,紛紛上奏彈劾。成祖無法,亦將楊士奇下獄,數日後,與黃淮等人一起釋放。

在永樂朝,雖然成祖多次北征,耗費巨資,但國庫充實,百姓安居樂業。這一切,多虧幾位大臣的忠心輔佐,如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此二人並稱“蹇夏”;還有楊榮、楊溥,此二人與楊士奇並稱為“三楊”,“三楊”都共事五朝(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且久任閣臣,其中楊士奇剛直敢言;楊榮多謀善斷,有軍事才能;楊溥是仁宗當太子時的老師,為人恭謹,被譽為有“雅操”。

其他“二楊”均是進士出身,唯有楊士奇出自寒門而被擢選,與他們同朝稱相,可見楊士奇政治才能之一斑。

伴君伴臣善調羹為國為民步從容

永樂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次年改元洪熙,是為明仁宗。

仁宗即位後,任命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從此,他在內閣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居高位而不驕,是楊士奇為人稱道的作風。他接人待物豁達大度,以大局為重,不記私怨。同僚偶有小過錯,他常常為之掩蓋。

早在永樂六年(1408),成祖派楊士奇作為欽差去廣東視察。廣東當時正與南洋等島國通商,十分繁華。當地官吏見朝廷派來了欽差大臣,便百般逢迎,請客送禮,百般討好。但楊士奇除了贈詩外,拒收一切禮物。

楊士奇回京後,廣東布政使徐奇派人駕車拉著土特產饋贈廷臣,為了不致送錯,徐奇寫了一份名冊,由使者按名冊分送各位廷臣府第。待土特產送畢,使者卻將名冊丟失在應天府城中。有人拾到了寫有朝廷主要大臣的名冊,不知是何用意,便輾轉交給了成祖。

成祖閱後,知道是地方官吏向朝廷主要大臣行賄的名單,但行賄者是何人,行賄物品為何,卻不甚清楚。成祖立即讓吏部調查。吏部尚書蹇義看到名冊後,見上麵還有自己的名字,甚為悚懼,便請來名字也在其上的兵部尚書金忠、翰林院侍讀黃淮等人,當場研討,共同認定是廣東布政使徐奇向廷臣饋贈土特產的名冊。這些大臣們頓時惶恐起來。徐奇送的東西不多,但畢竟他們都接受了,行賄受賄,這在洪武年間是絕對禁止的,一旦查實,輕則罷官,重則殺頭。

蹇義將情況調查清楚後,即如實向成祖作了彙報。成祖見名冊上有蹇義的名字,便對其彙報半信半疑,他仔細看了名冊,發現上麵竟沒有楊士奇的名字。楊士奇此時已經官居侍講,又是太子殿下的老師,地位十分顯赫,況且不久前他還代表朝廷去廣東巡察,饋贈廷臣沒有他,成祖感到頗為奇怪,於是傳來楊士奇,問道:“廣東布政使徐奇向朝廷主要大臣送禮,愛卿可曾知曉?”

“微臣知曉。”

“朕這裏有一份禮品名冊,上麵沒有你的名字,是何緣故?”

“微臣去廣東時,群官贈詩辭行,已經受之有愧。在他們研討給誰送禮時,微臣恰巧有病沒有與會,所以這次送禮獨沒有臣。現在尚不知道群臣是否接受了徐奇的禮品,況且禮物十分微薄,據微臣推測,應當沒有什麼其他用意。”

成祖聽了沒有再說什麼,命太監將名冊焚毀了事。

接受禮品的各位大臣,戰戰兢兢,過了數日,卻沒有發生任何事情。諸臣奇怪,紛紛找到楊士奇,詢問成祖傳他問話的情況。楊士奇笑道:“諸位大臣請安心為朝廷效命,別無他事,詳情無可奉告。”此後,大臣們都知道了楊士奇寬仁厚德的品性。

但這類事情在楊榮和楊溥看來卻不值一提,他們認為楊士奇左右逢源,毫無立場且出身布衣,雖與其同朝為相,心下卻對之頗為鄙視。

有一次,“三楊”相聚,以鬆、竹、梅為題各做一詩。楊榮、楊溥做好後,都故意在落款處寫上“進士某某”幾個字。楊士奇看了,知道他倆是在取笑自己不是進士出身,於是便奮筆寫了首題梅詩:

竹君子,

鬆大夫,

梅花何獨無稱呼。

回頭試問鬆與竹,

也有調羹手段無?

明仁宗像“二楊”讀後,甚為尷尬,從此再也不敢小瞧這位調羹大師的手藝了。

楊士奇雖然寬厚,但也有剛直敢言的一麵,朝廷之事,但有不妥之處,他亦會極力進諫。一天,藩司守令來朝,兵部尚書李慶建議撥軍伍餘馬給藩司,由其每年上交繁殖的馬駒以充稅款。楊士奇道:“朝廷選賢授官,而讓他們牧馬,這是貴牲而賤士人,怎麼能麵對天下後世呢?”

仁宗覺得楊士奇說得有道理,準備由宮內出旨罷除。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此事仍無聲息。楊士奇極力申述。過了些日子,仁宗到召見楊士奇,說道:“朕並非忘記了此事,而是聽說朝中很多人都不喜歡你,朕又念你孤立,恐為他們所傷,不願因你所言即罷除,現在有了可以說話的依據了。”於是仁宗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說養馬不便的奏疏,讓他立即起草敕書罷除牧馬。

又有一日,臨近歲尾,按照慣例,群臣要練習正月初一朝拜儀禮,有人提出要用音樂伴奏。楊士奇和黃淮商議,認為此舉耗費頗大,沒有必要,便上疏請求製止。仁宗沒有批複,楊士奇又奏,直到夜半時分仍等在廷中。仁宗反複考慮,終於批複同意不用音樂。過了一天,仁宗召楊士奇等說道:“錯誤的意見會誤事,要不是你們進言,朕將悔之莫及矣。”

仁宗深感楊士奇勤忠為國,便降旨命其兼任兵部尚書,連前職共領取三個職位的俸祿。對於這樣顯赫的官職,楊士奇卻固辭不受,他說:“少傅、大學士之職我已力不能任,尚書的職位更不敢當。”仁宗很嚴肅地對他說:“黃淮、金幼孜都任三職,隻有你任二職,人們將會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推辭。”楊士奇隻好答應任職,但提出不要尚書的俸祿。仁宗又說:“你為我辛勞20年,應該享有這樣的俸祿,怎麼還辭掉呢?”楊士奇回答道:“尚書月俸60石糧食,可養壯士60人,我得二俸已過分,怎麼能再加一俸?”大臣蹇義提出折中方案,建議停發學士俸,發少傅、尚書俸。楊士奇不同意他的建議,道:“辭祿當辭厚(辭工資多的),不能搞虛名。”在楊士奇的一再懇切要求下,仁宗才答應不給他增加尚書月俸。

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暴病而亡,在位僅十個月。臨終前,特製“楊貞一印”賜予楊士奇,以表彰他的堅貞如一,沒有二心,並希望他能與即將繼承大統的太子朱瞻基互相勉勵,“以成明君良臣之善”。楊士奇跪哭領旨。

六月,仁宗長子朱瞻基即位,次年改元宣德,是為明宣宗。

宣德元年(1426),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在楊士奇的建議下,宣宗親自征討,平息叛亂,處死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