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像後來武宗終於玩夠了,他擇定了吉日,準備起駕回朝。這時,他又突發奇想,讓眾臣在他回去的時候,每人手裏拿一麵旗,列隊站在城門兩側迎駕。旨意傳回北京,楊廷和認為此舉既不合禮教,又不利於皇帝修德,便對先遣大臣說道:“此禮乃民間風俗,用以迎接親朋好友。皇上乃萬乘之軀,我等臣子豈敢以俗禮褻瀆聖上?”武宗不甘心讓一個臣子左右,便又多次下旨,軟硬兼施,讓楊廷和遵旨行事。但楊廷和鐵了心,就是不肯。武宗知道自己拗不過楊廷和,可朝中又缺少不了這位能臣,最後隻得作罷。
正德十四年(1519),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武宗突發奇想,非要禦駕親征不可。楊廷和與朝臣雖然極力勸阻,可武宗一句話也聽不進去,還給自己加上了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軍督府、太師、鎮國公等稱號,並任安邊伯許泰為威武副將軍、左都督劉暉為將軍前驅,讓楊廷和與大學士毛紀留守北京。
出師之前,武宗讓楊廷和起草“大將軍征南敕諭”。楊廷和本來就認為皇帝自封“大將軍”不合宗法,現在又要自己撰寫檄文,怎肯答應?於是便借故不寫。武宗的麵子有些掛不住,找個理由將楊廷和罵了一頓。楊廷和提出辭官,武宗當然不予批準,楊廷和就告病休假。直到八月,武宗南征,楊廷和方上朝理政。
武宗一走就是一年多,好在最終掃平了叛逆,抓獲了寧王朱宸濠。這一年多時間裏,楊廷和主持朝政,大小事情,均一身處理。他鎮靜自如,公正嚴明,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一生“耽樂嬉遊,昵近群小”的荒唐皇帝武宗朱厚照終於結束了他的一生。留給國家的,卻是一個爛攤子。
武宗無嗣,皇位的繼承就成了頭等大事。按理說,應該“兄終弟及”,可孝宗除了武宗沒有其他的皇子。皇太後命令眾臣商議此事。一時之間,朝堂紛爭一片,但也想不出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這時,楊廷和壓住了朝堂的紛亂,他舉起一本《皇明祖訓》,徐徐道:“兄終弟及乃我大明祖訓,誰敢言其謬?興獻王(朱祐杬)長子(朱厚熜),乃憲宗之孫,孝宗之侄,大行皇帝(指武宗)堂弟,依照祖訓,理當尊其為君。”
群臣聽罷,紛紛點頭稱是,然後讓中官進入後宮請示皇太後。不一會兒,中官傳來皇太後的懿旨,就遵行楊廷和的建議,並由他來草擬遺詔。
為防止京師因皇帝駕崩出現混亂和危機,楊廷和以先帝遺詔的名義命令太監張永、武清侯郭勳、安邊伯許泰、尚書王憲挑選各營兵士,分守在皇城內門、京城門以及南北要害的地方。廠衛、禦史各自率領他們的下屬守衛一方。並且傳下遺命,各地入衛京師的邊防軍都給以重賞,讓其散回;革除皇店,為衙門辦私事的官校全部歸還各衛所;哈密、吐魯番、佛郎機的各位朝貢使節也都給賞賜並遣回國;豹房番僧和少林僧、教坊司的樂人、南京快馬船等各種不符合常例的事物全部停罷;各地進獻的婦女放出宮,遣散回鄉;停罷京師不急的工程事項;收宣府行宮的金印還內庫等等。
當時,平虜伯江彬在京師附近要害地方擁有重兵,同黨都督僉事李琮狠毒狡猾,勸說江彬乘此良機謀反,不成功就逃往塞外。江彬猶豫不決。楊廷和很快得知了這個情報,他想以皇太後的懿旨將江彬召入京師,之後逮捕並殺掉他。在與蔣冕、毛紀及司禮監太監溫祥商議後,楊廷和決定讓司禮太監魏彬去執行此命。但魏彬過去和江彬關係密切,遲遲不肯執行。楊廷和便在題寫表彰大行皇帝的銘文中詳細述說了江彬謀反的罪狀。大太監張銳又極力遊說說江彬沒有罪,楊廷和當麵斥責了他。蔣冕道:“此事已迫在眉睫,當今日了之。”大太監陳嚴也支持楊廷和。溫祥、魏彬等進宮報告皇太後,但二人走後卻許久沒有音信,直到後來陳嚴報告,江彬已經被捉並處死了,楊廷和才鬆了一口氣。
楊廷和總理朝政近40天,興獻王世子朱厚熜才到京師即皇帝位,即嘉靖皇帝明世宗。明朝禦林軍腰牌楊廷和草擬了新皇帝登基的詔書。這時,平時總是借武宗之名打壓楊廷和的幾個文書房官員忽然到內閣來,說是想要刪去詔書中幾件不合宜的條款。楊廷和道:“過去詔書有與你們的意見相違之處時,你們就稱是皇帝旨意。現在,你們說的也是新皇帝的旨意嗎?我們朝賀皇帝登基以後,當一同奏明皇帝,問問誰是想要刪削詔書草稿的人。”那幾個文書房的官員就無話可說了。
楊廷和頒布的詔書幾乎把正德時期敗壞的朝政全部糾正剔除了。計有:裁減淘汰錦衣衛各衛、內監局旗校、工役共148700人;削減漕糧1532000多石;斥退了大多數寵幸宦官、皇帝義子、宮內傳旨升遷的官員、自己乞求升遷的官員及由於寵幸而得官職的官員。
一時間,朝廷內外都稱讚新皇帝是聖人,頌揚楊廷和的功勞。而眾多失去職位的人對楊廷和卻恨之入骨。楊廷和上朝時,甚至有人在胳膊底下夾著刀子等候在他的轎子旁準備刺殺他。世宗於是下詔讓京營士兵100人保衛楊廷和出入。世宗開經筵聽講儒家經典學說後,楊廷和主持經筵進講事宜。世宗纂修《武宗實錄》,楊廷和充任總裁官。
楊廷和此時已擔任一品官滿九年,兼領取大學士的俸祿,受到敕書表彰,並被加上柱國。世宗對其甚為倚重,楊廷和更加想要施展抱負,有所作為了。
奸臣和宦官錢寧、江彬雖然服罪被殺,而同為宦官的張銳、張忠、於經、許泰等人的案件卻很長時間沒有判決。楊廷和向世宗奏道:“如果不處死這些人,就會國法不正,公道不明,祖宗神靈不安,百姓心裏不服,禍亂兆頭不能平息,太平治世不能真的形成。”
世宗深為讚同,立即下旨將張銳等人處死並查抄沒收了他們的財產。之後,楊廷和又上疏世宗敬重上天警誡,遵守祖宗訓令,興隆孝道,保重身體,愛護民眾,勤奮學習,慎重命令,分明賞罰,委任專一,采納直言,親近善士,省財用。由於楊廷和所言大多切實可行,世宗便下詔遵行他的意見。
楊廷和改革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收到了明顯的成效。嘉靖初期,政府的財政狀況大有好轉,階級矛盾也相對緩和。張廷玉在《明史》中稱讚楊廷和:“扶危定傾,功在社稷,即周勃(漢朝名相)、韓琦(宋朝名相)殆無以過。”明代考據學家焦竑也稱:“(楊廷和)有宰相之才,雖姚崇(唐朝名相)何以過之?”對於楊廷和的功績,連世宗也連連稱讚。楊廷和死後,世宗曾向大學士李時問起太倉積粟情況,李回答:“可支數年,由陛下初年詔書裁革冗員所致。”世宗很有感慨,說:“此楊廷和功,不可沒也。”
“大禮儀”失君信任罷官職晚年淒涼
楊廷和草擬的武宗遺詔中曾說:“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論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後,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誰知這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四個字“嗣皇帝位”,在朝中竟掀起了滔天波瀾,也斷送了楊廷和的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