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3 / 3)

所以,對於有心向學的人,曾國藩會勸你首先得劃清為他人而讀書,與為自己而讀書的界限;然後再下一番苦功夫,實實在在地為自己而讀書,拋開一切雜念、花招和世俗的觀念,心淨氣正,無拘無束。

曾國藩曾經一直說讀書應當“治大人之學”,他所說的“大人之學”是指什麼樣的呢?——以周公、孔子為儒家的中堅人物為例,以前的學者稱他們為聖人,他們的學說,可以稱得上是“大人之學”,然而,他們之所以成為聖人,成為大人,又是因為什麼?追根究底,不過是“耳、目、口、鼻、心,知百體皆得職”而已;不過是“行為合乎仁義之則”而已;不過是“盡人性、盡物性”而已。其實,中間並沒有什麼秘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曾國藩所說的“治大人之學”,不過是使得五官百骸都發揮各自的作用而已,也是使行為合乎仁義而已,同時又是盡人性、盡物性而已。由此也可以看出,曾國藩的治學目標,不外乎進德修業,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而已。

成就自己,就是所謂“內聖”;成就外物,就是濟民利物,也就是“外王”。“內聖”即學探本源,“外正”即經世文章。曾國藩認為,一個人必須立“內聖外王”之誌,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由於學問探到了本源,所以立誌不凡;由於立誌不凡,所以,他對當時幾乎人人用心的科舉仕宦,大不以為然。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功名富貴,悉由天定,絲毫不能勉強。因而反複勸誡,科名有無遲早,都要坦然處之。他還說:這東西誤人終身多矣,自己幸而早得功名,未受其害,不然,陷進去,最終成為無學無用之人。信中叮嚀:靠得住的隻有進德、修業。認為“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穀;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家私日起。”

人生的意義決不在於科名仕宦,尤其在社會轉型時期,時代需要有真本事的人,如果以科名仕宦之有無來定賢肖的話,那麼,李林甫之流也是賢肖之人了。

由於時代的急劇變化打破了既定的資格、資曆、門第、出身等種種限製,使有才能的人脫穎而出,因此,像左宗棠等人隻是個舉人,但出山後官至浙江巡撫,位至二品大員,席未暇暖,又升任閩浙總督,這主要得益於他的能力。有一段時間,左宗棠以自己未中進士心灰意冷,甚至人生都變得消極起來,鹹豐皇帝知道後,通過郭嵩泰給左宗棠傳旨:“趁此年力尚強,可以一出任事,莫自己糟踏。”當鹹豐聽郭說四十七歲的左宗棠仍想參加會試,欲取得進士後說:“左宗棠何必以進士為榮!文章報國與建功立業所得孰多?他有如許才,也須一出辦事為好。”可見,在鹹豐帝心目中,建功立業也是第一位的,為打消左參加會試的念頭,鹹豐特許左不再參加會試,加封“大學士”頭銜,“賜同進士出身”。

從時代發展的高度,曾國藩提出要將科名富貴看透。“若不能看透此層,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國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

曾國藩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人,他跟自己的弟弟如此談科名與人生,並不是阻止他們參加科舉,而是讓他們了解,科場裏麵有許多虛幻不實的東西,人生的意義大於科舉,應當盡心於進德修業,努力做天地間“內聖外王”的完人,這樣才不虛此生,不負社會。

“內聖外王”的理想,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

立世大智慧

由此可見,曾國藩進德修業的目的,在於自淑和淑世,也可以說是成己成物。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認為讀書對於國家,對於自身都是有益的。大可以報國為民,所謂“有民胞物興之理”;小可以修身養性,衛身謀食立足社會。兩者相輔相成,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