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代科技的成就,生態建築學在依據自然生態係統創造人工生態係統過程中,應實現能量和物質流的平衡,即生態平衡原則。所謂能量流,即能量流動,應包括太陽輻射的平衡,溫度的平衡及風能、水能的集聚與轉化等;而物質流,即物質循環,應包括一切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等。
風水學理論認為,自然有其普遍規律即“天道”,它的存在與運作,乃“作為天之祖,為孕育之尊,順之則亨,逆之則否”(《黃帝宅經》),而“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為”(《葬經翼》);質言之,即“天不可得而為之”。“蓋古有尋龍之伎術,而無造龍之匠工。功高大禹,導洪水必因山川”(《管氏地理指蒙》)。
人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倫道德或行為準則即“人道”,亦應與“天道”一致:既不能違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對抗,卻可以而且必須認識,把握和順應天道並以之為楷模而功加運作,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滿足人生需要。有謂:“人與天地並立為三,非天地無以見生成,天地非人無以讚化育”;“尋龍擇術,天道必賴於人成”(《管氏地理指蒙》);蓋“陰陽變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窮亡,雖山川詭異,莫能逃焉”(《葬經翼》);“故而不曰人而曰天,務全其自然之勢,期無違於環護之妙耳”(《管氏地理指蒙》)。
人類生存基本行為之一的居住環境經營,被稱為“宅”,其係人與自然的中介。“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黃帝宅經》;“宅是外物,方圓由人,有可為之理,猶西施之潔不可為,而西施之服可為也”(《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博物明賢者未能悟斯道也”;“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則家代昌吉”;“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道天地,故不可獨信命也”(《釋命》)。
風水學也按照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一類的宇宙圖式來規劃經營宅居環境,表征天人合一或天人感應的信仰,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顯著性格和基本精神。“皇宮、廟宇等重大建築當然不在話下,無論城市裏集中的或是散布於田園中的房舍,都常常顯現出一種對宇宙圖案的感覺,以及作為方位、節氣、風向和星宿的象征主義。”
綜上所述,當代生態建築學是從整體有機聯係上以生態規律來揭示並協調人、建築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係。其實施手段,更以當代科學技術的物質條件為重,來實現人在自然生態係統下構建人工生態係統,以其間的具體的、物質的交流,爭取達到最優關係。
中國古代風水學,盡管受到當時落後的科學和物質技術手段的限製,仍然追求順應自然,並有節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協調與合作的意境,早於西方現代文明幾千年登上了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的高峰。中國風水學可稱其為中國古代的生態建築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