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海的朱家角與風水(2 / 3)

朱家角鎮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後,興建眾多學堂。民國時期開始興辦中學。解放後,不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在幼兒教育、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及業餘教育等方麵都有較大進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學,鎮區有中學3所,小學3所,幼托設施完善。至2000年,經過調整,有各類學校7所,在校職工619人,在校學生3874人。

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文化倡明,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非常活躍。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澱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曆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具有相當規模,其佛事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明清期間為佛教活動全盛時期,有不同類型的廟宇2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清代名刹。位於澱山湖畔的報園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於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後,二三百年香火不斷,佛手極盛。20世紀80年代後,上海市佛教協會幾次修繕擴建,現占地麵積38.5畝,建築麵積5000平方米,氣勢恢宏,香客盈門,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處澱山湖畔,風景秀麗,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內外。另外,還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在朱家角鎮建活動場所。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穌升天堂”是青浦縣有影響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國34年(1945年)成為公堂,直屬上海教區,並轄金澤等地6所小堂。現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內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員2人,經費由上海教區發給。

朱家角自成繁華市鎮後,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有清代學者王昶、禦醫陳蓮舫、家陸士諤、報業巨子席裕福、畫僧語石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民國時期,鎮上有民眾教育館、書報社、戲院、書場等文化場所,有詠珠社、韻聲社等文藝結社、民間藝人活動。鎮上還先後有《珠溪》、《薛浪》、《驪珠》等20多種報刊出版發行。建國後,文化事業迅速發展,先後建立了文化館、工人俱樂部、廣播站、電影院等。朱家角人又不斷延續了這條悠悠文化之源,誕生出許許多多“特色角”,如京劇角、歌唱角、文學角、書畫角、健身角等,比文化功底、講文化品位、行文化消費、吮文化內涵,已經成為朱家角人的生活時尚。20世紀90年代後,群眾文化活動與創建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結合起來,1994年初,在全鎮開展家庭讀書等“庭院文化”十大係列活動,特別是朱家角的“民間藏書”,更是名揚海內外。鎮上家庭藏書普及率達50%以上,民間藏書的總數10多萬冊,超過全區21個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

朱家角曆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素有“江南明珠”之稱,1991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曆史文化名鎮之一。鎮區36座古橋,古樸典雅,9條長街臨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築,古風猶存。尤其是橫跨於漕港上的明代建築五孔石拱放生橋,造型優美,極為壯觀,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鎮西北有馬氏課植園,亭台樓閣,風格各異,布局稀疏得體,有望月樓、五角亭、逍遙樓、宴會廳、打唱台、書城、書畫廊等建築。還有城隍廟、珠溪園等處勝跡。鎮區還建有一批現代化旅遊設施,澱山湖畔建有亞洲最大的水上運動場、設施先進的上海國際高爾夫鄉村俱樂部,大澱湖旁建有現代化旅遊度假區。1998年10月,舉辦“全國第九屆屈原杯龍舟賽暨’98上海 朱家角古鎮旅遊節”,三天吸引了10萬全國各地的遊客。2001年,朱家角鎮的遊客數量和旅遊商貿收入,分別超過80萬人次和3.6億元。朱家角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使之成為上海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2002年3月,江澤民總書記為朱家角題寫了“江南古鎮朱家角”七個大字。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滬郊好萊塢”之譽。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餘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澱峰晚照”一景可賞。

湖,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麵積達62平方公裏,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麵積大,乘艇遊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莊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麵積達1.5平方公裏,為周莊麵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遊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岩石的街麵,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曆史遺跡。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氣勢磅礴。站在橋頂,看七月廿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並不遜於周莊,論構築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莊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莊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