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透析:親子緊張導致的同性依戀
綜合上述情況可見,雨薇的問題並非同性戀,而屬於同性依戀。
同性依戀與同性戀的區別關鍵在於:同性依戀的性傾向隻是暫時的混亂,不是專門的指向同性,同時雙方主要是情感關係,而且是後天的環境原因所致;同性戀的性傾向專門指向同性,同時雙方主要是性愛關係,而且往往有先天的生物學上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能盲目地給同性依戀戴上同性戀的帽子。比如,有同性依戀傾向的青少年,往往就是因為環境因素,阻礙了異性交往,才出現了同性依戀,絕大多數很快會發展到常態的異性戀,不會發展為同性戀。
我們看到,雨薇的姐妹戀情主要是情感上的相依相戀,幾乎看不到性愛的成分,而且,雨薇有過異性戀愛的經曆,就是說性傾向並非專門指向同性,很明顯不是同性戀。至於兩個女人聊到一個被窩裏,實在是平常事,跟是否同性戀並不相關。
雨薇不是同性戀,盡管這是個好消息,但是,同性依戀到如此地步也是麻煩重重,而且也會誘發境遇性的同性戀,甚至影響日後的正常婚戀。這是需要幫助雨薇認清的。
於是,第二次谘詢會話,我們就上次留下的問題進行了溝通。我發現,一旦從與父母對抗的情緒化狀態回到理性上來,雨薇的領悟能力很不錯。她對上次留下的問題有了比較深入的思考。於是,我們逐一分析了如此姐妹戀情將會遇到的種種麻煩。交流中,雨薇一個勁地點頭,對此前的盲目衝動有明顯的追悔。並且,很快意識到要好好想想怎麼辦了。這個怎麼辦的問題我請雨薇自己先想一想。
既然不是同性戀,那麼雨薇為什麼發生這樣的姐妹戀情?
雨薇告訴我,雨薇的第一個男友是從中學開始的。兩個人相戀了三年,情投意合。但是,大一的時候,男友出了意外,一場車禍奪去了男友的生命。這對雨薇打擊非常大,讓雨薇的心情掉進低穀,很久,很久。就是在這時候,雨薇在網上認識了那個姐姐。雨薇說,這個姐姐填補了她心中的空虛。
受到心靈打擊,有人來補償心靈的空虛,這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心靈遭受重創的時候,理應回歸家庭,在家庭中來療傷啊,為什麼雨薇沒有?
進一步的深入溝通發現,原來這是一個親子關係非常緊張的家庭。雨薇的爸爸媽媽是一對非常強勢的父母,各自有成功的事業,於是,對孩子也是長期的高期望高要求高壓力。這樣的父母,自然對孩子凡事總是看不上眼。於是,父母對孩子除了批評還是批評,剩下來的就是越俎代庖。這樣的結果,孩子除了壓抑就是壓抑,剩下來的就是不會獨立思考。多少年來,父母和孩子沒有過真正的交流。他們的所謂交流,也是爭鬥,而且是強勢的父母統一戰線,弱勢的孩子寡不敵眾。
就是在這樣的家庭關係中,雨薇長大了,雨薇在家裏沒有感受到過溫馨與柔軟,家,父母,留給她心裏的隻有冷漠和堅硬。於是,與父母更多的是隔膜,是對抗,是逆反。所謂逆反,就是你說東我說西,並非自覺地獨立。就是說,雨薇雖然已經長大,但是,還沒有學會獨立的思考,隻是剛剛學會了與父母對著幹。
盡管這是一種遲來的逆反,到底也是一種成長。但是,父母受不了這種對抗了,就試圖更為嚴厲的彈壓。但是,這時候,雨薇已經與父母的心漸行漸遠,彈壓已經失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雨薇痛失男友的日子,也沒有回歸家庭來從父母這裏尋求心靈慰藉,而是上網漫遊。於是,碰到了同病相憐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