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好兒媳和婆婆巧過招(1 / 2)

心路迷障:為什麼矛盾接踵而至?

我一直覺得,婆媳之間原本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兩個人,因為我們結婚,因為我們相愛,因為你對我好,所以愛屋及烏,也對婆婆好。如果你不維護我,如果你我的感情淡如路人,要我怎麼對婆婆好?

以我的家庭為例,沒有小孩的時候,大家分開住,相敬如賓,倒也相安無事。當然對婆婆的一些做法也是有不滿的,比方說新婚蜜月的時候,她會在早晨敲我們的房門,催我們起床。但畢竟不住在一起,偶然幾天的相遇,也就算了。

然後是我懷孕,孩子來了。萬般不得已的選擇,我的媽媽不能來帶孩子,我要上班,全部交給保姆又實在不放心,也覺得對不住孩子。於是婆婆來和保姆一起帶。同一個屋簷下種種矛盾接踵而至,至今已頗不愉快。在孩子的教育上種種矛盾就不說了,彼此起爭執的事情多了去了。

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婆婆的細致入微的關心。舉兩件不能示人的小事,我有時候忙,lg的內褲沒有及時洗掉,放在那裏,但我再三聲明,我會洗的。不過婆婆不能忍受,她要及時地幫兒子把內褲洗掉,並且是用她的下身臉盆洗。Lg說他的內褲要重新添置了,我趕緊聲明我明天馬上去買,而且確實第二天就買回來了,連夜洗好。但我的婆婆一定要再去給她心愛的兒子買兩條內褲。我曾就此和lg溝通,告訴他他現在是我的丈夫,該由我來照顧,我不喜歡我的男人穿別人買的內褲。除此之外,lg稍有傷風感冒,婆婆如臨大敵,關心備至的事情就更多了。

每次爭執,lg總要抬出的話題是婆婆沒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她已經作出莫大犧牲,我不知好歹。我完全讚成老人沒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的觀念,但中國社會的現狀不允許我在家裏帶三年孩子再出去上班,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做全職媽媽的。我一再聲明不論是他的媽媽還是我的媽媽來帶孩子,都是我萬不得已的選擇。不管誰來,我都不希望我的家庭受到太多的打擾。不是說老人幫我帶了孩子,我就要犧牲我的家庭我的丈夫,我需要維護我自己的空間,但他不能理解。這孩子難道不是他家的根他家的苗,要大家來愛護嗎?

當然,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生活瑣事,都會讓我們婆媳矛盾多多。婆婆為什麼不能對我們年輕人多一些理解?自己在娘家的時候,感覺生活沒折磨多難題。為什麼兒媳就這樣難當?為什麼婆媳矛盾這麼多?

心理透析:婆媳矛盾的心理原因

有人說婆媳是天敵。有道理嗎?有,婆媳確實矛盾多,衝突多。

從心理學上說,這是為什麼?

就婆媳雙方說,一是個性不同。婆媳原來生活在各自家庭,有形成不同的個性心理,現在突然生活在一起,會有很多的不一致。二是代際差異。婆媳在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麵,必不可免地會存在差異。三是角色轉換。母親變成了婆婆,姑娘變成了媳婦。這種角色的轉換往往會讓雙方不能很好適應。四是自我中心。人都難免自我中心意識,婆媳雙方也容易從各自的角度來看待家庭問題。五是同性相斥。婆媳都是女人,都有女人心理,於是,同性相斥容易導致婆媳矛盾。

就婆婆單方說,一是補償心理。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難免會有補償心理產生,希望把自己過去的損失“補回來”。再有,一手把兒子拉扯大,期望兒子長大後能給予她愛的回報,就會和兒媳爭奪兒子的愛。二是一體化心理。婆婆的親子心理一體化傾向,如果從兒子擴展到兒媳身上,就會對兒媳過度關注。三是年齡特征。一個女人成為婆婆之時,大多在更年期前後,也容易引發婆媳矛盾。

就兒媳單方說,一是缺乏心理準備。兒媳對婚姻家庭的種種關係,特別是對怎樣接納婆婆,往往心理準備不足。有些兒媳認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就是這種情況。二是角色固著心理。年輕兒媳容易把自己的角色,固著在娘家原生家庭的角色上,忘記了自己現在是兒媳。

從上麵的故事看,究其婆媳矛盾的原因,也不外上述諸多方麵。特別是,敲門叫早,關注內褲,等等都是親子一體化心理的真切反映。就是說,婆婆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我”卻忽略了自己的責任。比如,“我”過分強調了婆媳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兩個人”,“我”在婆婆來幫助帶孩子的前提下,“都不希望我的家庭受到太多的打擾”,顯然是存在心理偏差的,至少自我中心意識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