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好你家的“心理帳戶”(1 / 2)

過日子花錢,自然誰的錢誰做主。因此,你就不能不管好自己的“心理帳戶”。

一個人經常怎樣想,心中的世界就會怎樣變,家庭生活的現實也會怎樣變。

心路迷障:這錢怎麼會這樣花?

老儲年過40,早已過了瀟灑花錢的年齡,而且人如其名,是個儲錢的能手,花錢從來都是精打細算,過日子從來都是緊縮開支。不是太太張羅,老儲甚至不知道如今錢該怎樣花了。

可是,今年春上的一個周末,老儲難得和太太去逛街。逛到家電商場門外看到標語才知道這一天是“3.15”,商場正搞家電促銷活動。過去,老儲對此類活動漠不關心,這次卻反響強烈,當即提議說給家裏添置個大件——46的液晶電視機。難得老儲這次主動提議,早有此意的太太自然積極響應。於是,當晚一家人便看上了46的液晶電視。

大家都喜歡年前添置點大件,為的是給年添點喜慶。為什麼老儲家的這個大件不在年前買,卻在過年好久了才花去這筆錢,而且一反常態說買就買,似乎腦瓜一熱就花去這筆不小的數目?你說是不是有點奇怪?

原來,老儲家過年開銷預算中本沒有買液晶電視機這一項。年過去了一算賬,呀,預算的開銷中省下了一筆錢!於是,才有了老儲的腦瓜一熱。

可話說回來,就算是過年省下來的錢,就不是自己的錢嗎?尋常百姓家,不用說老儲,誰家花錢也不敢太隨便。可這節餘的錢怎樣花起就好像不是花自己錢?老儲自己這樣感覺,全家人都這樣的感覺。老人知道了更是奇怪:真是的,這省下的錢就不是自己的錢?從不亂花錢的人這回怎麼這樣隨便?

心理透析:“心理賬戶”在作怪

細究起來,老儲這次如此瀟灑花錢,其中就有一個頗為奇妙的心理現象。

這個心理現象叫做“心理賬戶”。說起心理賬戶,不能不說到芝加哥大學的理查德·薩勒教授。就是這個人最先提出“心理賬戶”概念的。

薩勒講過他自己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去瑞士講課,報酬不錯。他很高興,於是講課之餘就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個旅行感覺非常愉快,而實際上瑞士是全世界物價最貴的國家。第二次在英國講課,也有不錯的報酬,他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這一次到哪裏都覺得貴,弄得特別不舒服。為什麼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樣的錢,前後兩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呢?原因就在於在他心裏,第一次把在瑞士掙的錢跟花的錢放在了一個賬戶上;第二次把在別的地方賺的錢花在了瑞士的賬戶上。

薩勒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人們在金錢的管理上,除了現實賬戶外,人的頭腦裏還另有一個心理賬戶。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按照錢的來路不同,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比如,我們會把工資劃歸到靠辛苦勞動日積月累下來的“勤勞致富”賬戶中;把年終獎視為一種額外的恩賜,放到“獎勵”賬戶中;而把買彩票贏來的錢,放到“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中。對於“勤勞致富”賬戶裏的錢,我們會精打細算,謹慎支出。而對“獎勵”賬戶裏的錢,我們就會抱著更輕鬆地態度花費掉,比如買一些平日舍不得買的衣服,作為送給自己的新年禮物等。“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裏的錢,就最不經用了,通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實驗研究也正是了這一點。實驗是這樣的:假設在本周末將有一場激烈的籃球賽,票價為50元。將被試分為兩組,一組被試被告知,在本周之前已花50元看了一場籃球賽,而另一組被試被告知,在本周之前收到了50元的停車罰款。實驗結果表明:前一組被試回答不去看比賽的比後一組要多。人們在心理上把看籃球賽的錢和停車罰款的錢,看成是兩個不同心理賬戶的錢,而這兩個賬戶的錢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本周之前看籃球賽賬戶中已經有所消費的被試,這次再去就覺得為看籃球賽消費多了,於是,再次看籃球賽的可能變小了。而停車罰款花的錢,不是看籃球賽帳戶裏的錢,於是,第二組被試去看籃球賽的可能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