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一天碰到一位天生好吹牛的人,於是展開一場對話。
吹牛者:“40年前,我爸爸從這口井邊經過,不慎把手表掉到井裏。昨天,我下井下找到了那塊表,40年過去了,誰也未曾料到它仍然走得分秒不差!”
某人:“啊!真巧,我爸爸也曾從井邊走過,不慎他自己卻掉到井裏去了,40年後我們又見到了他。”
吹牛者:“這可太玄了!你爸爸呆在井裏那麼多年幹什麼呀?”
某人:“他在給你爸爸的手表上發條呀!”
3歲的小孩也不會相信這個吹牛人的大話,可問題在於怎麼樣去揭穿吹牛人的荒唐可笑之處。在這種時候,假如有人來正經的,從手表的運行原理等方麵入手對他加以反駁,反而會被人笑做書呆子。
事實上,歪人還是用歪理治,這位聽話人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沒有對吹牛人的話加以正麵的批駁,相反,他是照葫蘆畫瓢,如法炮製了一個故事:你爸爸的表掉在井裏走了40年,我爸爸一個大活人甚至在井裏呆了40年呢!
吹牛者顯然有些失望,他不明白對方到底把寶押在哪兒,於是提出疑問:“這可太玄了!你爸爸呆在井裏那麼多年幹什麼呢?”
聽話人見對方已上了鉤,於是一語道破,對方的謊話便不攻自破了!
那位吹噓手表走了40年的吹牛者顯然很難獲得“吹牛冠軍”的稱號,因而還有人比他更能吹。
一天,一位旅行者誇口說:“我曾看見過一棵大白菜,100個人站在它的葉子下麵,即使下大雨,一滴雨也淋不著。”另一位聽他講話的人接口說道:“昨天我從一個地方經過,看見400個人在造一口鍋,200人在鍋內忙,200個人在鍋外忙。”
旅行者忙問他造這麼大的鍋幹什麼用。
他笑著說:“嗨,煮你那棵大白菜呀!”
那位無比能吹的旅行者到此時也隻能失聲而笑了,以謬製謬的方法對於那些“善於”吹牛的高手來說,無疑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煎熬”了。用幽默巧治吹牛者,這樣的說話方式最絕妙。
8.轉彎抹角說話,讓對方如墜入雲裏霧裏
轉彎抹角的語言魅力在於將一些難以言傳的情形,巧妙地采用一些與主題毫不相關的話語,最後突然轉一個急彎,與主題發生聯係以實現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和目的。這種轉彎抹角的說話方式常常讓聽者如墜入雲裏霧裏,但最後卻在明白說話者的意圖後啞然失笑。
轉彎抹角要取得語言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轉的彎與所抹的角和實際情形之間的反差。在這裏含有設置懸念的味道,一開始你的話離你所想表達的意思相距十萬八千裏,讓對方摸不著頭腦,強烈地想知道下文,然後你才轉彎抹角地把話題拉近,最後將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卻往往與對方所期望的情形有非常之大的出入,期望與現實產生衝突,語言的魅力就這樣產生了。
希爾先生喜歡吃魚,而且特別喜歡吃鮮魚。一天中午,他沿著湖邊散步,他想這裏一定有好魚。果然,他看到附近一家餐館的黑板上寫著“供應鮮魚”。他立刻走進餐廳就坐。一會兒,女招待端上一盤魚,卻是二條煎魚。
希爾先生仔細觀察著盤中的魚,喃喃自語,卻不動手,女招待見了覺得很奇怪,她問道:“先生,還缺什麼?要不要鹽?”
“謝謝,不用了。”希爾先生說完,又喃喃自語。
“那您為什麼不吃呢?”
“你瞧,我現在正處於悲哀之中,”希爾先生說,“我叔父8天前在這兒淹死了,我正在問它是否知道此事。”
“多有趣!”女招待挖苦道,心想這人一定是瘋子,因為最近這裏根本沒淹死人。
“魚怎麼說呢?”她笑著問。
“噢,它告訴我說,8天前我叔父淹死的時候,它不在水裏,因為它在廚房已經10天了。”
直到此時,那位如在雲裏霧裏的女招待總算明白了希爾先生的真實意圖了,不禁為之啞然失笑。
希爾先生對魚的新鮮程度有了懷疑,但他並不是直接向女招待說出,因為那樣的話可能會招致女招待的否認和回擊,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於是,他妙用轉彎抹角術,把話題扯遠,再一步步回到正題上,以問魚這樣一個荒誕的情景,編造一個其叔父淹死的故事,含蓄委婉,拐彎抹角地表達出了“魚根本不新鮮”這樣一個意思,不僅使人哈哈大笑,也讓女招待無法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