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一句頂十句的話術:學習名嘴如何把話說得恰到好處(2)(2 / 3)

鬼穀子想測試一下兩位弟子的學習結果如何,便坐在一個山洞裏向兩個徒弟問道:“你們誰有本事騙我走出洞外?”

龐涓便搶先一步連哄帶嚇,甚至揚言要放火燒荒。結果不論他如何威嚇,鬼穀子都安然不動,因為他知道龐涓是要把他弄出洞去,因此防範得相當嚴密。

孫臏卻反其道而行之,承認自己愚笨,說無論如何是無法將老師騙出洞外,不過,他接著說:如果老師是在洞外,他倒有辦法騙老師走進洞來。

鬼穀子聽後當然不信,便信步朝洞外走去,誰知他的腳剛一踏出洞外,孫臏便在背後高興地拍掌叫道:“老師,我這不是把您請出洞外了嗎?”

事實上,孫臏哪裏愚笨,他是布下圈套讓老師鑽——鬼穀子果然上當受騙。為什麼呢?因為孫臏先說自己愚笨,從而使鬼穀子放鬆了警惕,疏於防範。因此“讓一步等於讓了一百步”,這話一點也不假。

有時候,社交談話場合,如果不小心被對方侵入了警戒線,警戒心反而在無意識之中減弱了,一些狡猾的詐騙犯通常就是利用人的這種心理弱點,施放狡猾的說服煙霧,從而使一些善良的人們不知不覺地屢屢上當。

事實上,這就是古語的“引蛇出洞”,說的就是一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說服戰術,孫臏就是采用這種辦法說服他的老師鬼穀子的。

“引蛇出洞”的說話藝術,事實上關鍵就是采用“引”的手段,從而才有“出”這個說話目的,如果說話對方將自己防範得緊緊的,你又怎能引誘出來呢?

引誘對方,關鍵就是要采用麻痹對方,鬆懈對方的意誌,敞開對方的心胸,這樣才能談得上引誘“蛇”出“洞”,實現目的,這是引“蛇”出“洞”法的一個基本特點。

事實上“引蛇出洞”說的就是一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說服術。這裏“引”是手段,“出”是目的。

有則外國小故事說:有個叫米勒的人聽到一個鞋匠誇口說,誰也騙不了他。於是,米勒想試一試他的深淺。這天,米勒在街上碰到了這個鞋匠,便拉住他說:“你在這裏站著等我一會兒,我馬上就來,讓你看看我是怎麼騙你的。”

說完,米勒便走鞋匠真的以為米勒會轉回來騙他,心想,我還倒要看看你有什麼騙人的高招。結果他在街上等了好幾個小時,也沒看見米勒轉來。正當他等得實在不耐煩時,他的一個朋友走了過來。“鞋匠,你在這傻站著幹什麼?”

鞋匠便把遇到米勒的事告訴了這位朋友,他的朋友聽後哈哈大笑起來:“你真傻,上了人家的圈套還不知道,米勒把你騙了,他根本就不會回來了。”

伊索寓言裏包含的出其不意的說話藝術

有一次,北風與太陽爭辯誰比誰更厲害,互相僵持不下,突然發現地麵上有一個穿著外套的行人。“我看是否這樣?”

太陽說,“誰先讓這個行人脫掉外套,誰就得勝利。”

“我完全同意,”北風說,“但是要讓我先來。”

“那是自然。”於是太陽就隱藏到雲的後麵去,北風立刻呼呼吹起了冷風,它吹得越厲害,行人反倒把外套裹得越緊了,北風無計可施,隻好歇手了,且退一旁看太陽如何使招了。這回,輪到太陽露臉了,它使盡了力氣,拚命地射向那個行人。行人酷熱難當,就把外套鬆開了,不一會兒,幹脆全部脫掉,躲避到一片對陰下,躺著休息去了。

這樣,太陽得勝了。

蕭伯納&直話曲說,講點智慧

直話曲說的說話技巧,既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又能避開鋒芒,達到自己的目的。

蕭伯納(1856~1950):本名喬治·伯納·蕭,是愛爾蘭劇作家,評論家。他的作品除了《聖女貞德》之外,大都是喜劇或帶有喜劇意味的笑劇、鬧劇、狂劇以及曆史劇、哲理劇、政治幻想劇等,題材、手法雖有變化,諷刺、暴露的精神則始終如一。

蕭伯納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武器與人》、《康蒂妲》、《魔鬼的門徒》、《凱撒與克莉奧佩特拉》、《巴巴拉少校》、《醫生的困境》、《傷心之家》、《回到瑪土撒拉》、《蘋果車》等作品。

一次晚宴會上,蕭伯納與某紡織廠經理的太太並座。這位身體肥胖、珠光寶氣的闊太太嬌聲嬌氣問蕭伯納:“您知道哪種減肥藥最有效?”顯然是無話找話,十分無聊。

蕭伯納注視了一下這位臃腫的鄰座,用手捋著長須,一本正經地對她說:“我倒是知道一種藥,遺憾的是,我無論如何也翻譯不出這藥的名字。”

蕭伯納說到這兒,故意頓了一頓,頓時闊太太的渴求的眼睛裏射出些許“溫柔”來,“因為‘勞動’和‘運動’這兩個詞,對您來說是個地道的外國字。”闊太太瞪了蕭伯納一眼,氣呼呼地離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