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珍,16歲,上初中三年級。下麵是她的自述:我由於一時衝動而觸犯了校規。這件不愉快的事發生後,我悔恨不已,決心痛改前非。可是正是因為此事,我在班裏給老師和同學都留下了不佳的印象。為此我感到自卑。我曾經勸說自己別太壓抑,應該抬頭做人,可這樣一來有人就認為我還沒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又批評我。我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半點鼓勵,有個別同學還當眾羞辱我。我不敢反抗,怕老師再訓我,更怕影響我畢業。可越這樣同學就越瞧不起我。還有半年就畢業了,我真想和其他人一樣生活得輕鬆些,別這樣透不過氣來了。我該怎麼辦?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經常不同程度地為過去所做的錯事而悔恨——有些事情本不該做卻做了,而有些事情應做卻沒做。特別當這種錯誤導致了一連串“始料不及”的消極後果時,更是有吃不完的後悔藥。有些人為此放不開、丟不下,老是想著它,越想越懊悔,越想越難過,以致最後完全被痛苦的自責、自怨情緒所壓垮。就像信中的那個中學生一樣。

從悔恨的產生過程來看,它起源於對錯誤的認識,是羞愧、自責的表現,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假如犯了錯誤、做了蠢事還不知悔,勢必一錯再錯。但是,單純的懊悔並沒有什麼實際的積極作用,重要的是悔中求悟,盡快把懊悔轉化為改正錯誤、彌補損失的實際行動。那和與實際行動相脫節的單純懊悔,是一種無謂的精神折磨,也是一種放棄努力的表現。知錯就得求改,就必須有“亡羊補牢”的積極行動。如果隻是一味地後悔當初,看起來好像有追求上進之心,實際上隻是弱者的呻吟而已。而且,一味地自愧、自責、內疚,還會導致不斷加深的自卑感,使人自慚形穢、心灰意泛。過去已經無法挽回,懊悔又占據了現在,那麼,將來勢必產生更多的懊悔。

如何消除無謂的悔恨呢?

1.悔中力求有悟。大凡體驗過悔恨的青少年都有這樣的感觸,以往的過失實在讓人難以釋懷——因為它,我們失去了多少機會或朋友;因為它,我們平添了多少煩惱和痛苦。怎能讓我們不想它?的確,不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但是,對過去的悔應該是為了現在有所悟。悔恨如果不同求悟結合起來,那就沒有多少積極意義了。如果能從中吸取教訓,找到自己犯錯誤的根源,決意不再重犯,並用現實的實際行動彌補過去造成的損失,就會擺脫悔恨的折磨,在精神上振作起來。

悔中求悟,怎麼求法?說來也不複雜,就是自覺地想一想:為什麼自己會做錯事?根本原因是什麼?主要教訓在哪裏?應當怎樣改進或彌補?今後怎樣才能少做或不做錯事?這樣一反省,過去的錯誤帶給我們的就不再是徒勞無益的悔恨,而是十分寶貴的經驗了。隻有悔中求悟,我們過去的錯誤才沒有白犯,並有可能成為將來的成功之母。有人曾經對一百個犯過不良品德錯誤的青少年做過一個調查,其中由於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犯錯誤的青少年,占整個犯錯誤青少年的76%。例如,有的同學打群架,還自以為“勇敢”;有的同學調皮搗蛋、惡作劇,甚至違法亂紀,隻不過是為了顯示自己有“膽量”;有的同學偷了別人的東西,還自以為是“聰明伶俐”;有的同學在生活作風上行為不良,也隻是出於一種“好奇”心理。這說明,許多青少年之所以犯錯誤,主要起因於分不清正確和錯誤的具體界限,往往把魯莽當英雄,把違紀當勇敢,把壞人當哥們兒,把醜事當榮耀,甚至把損害別人和集體的利益當作一種無聊的樂趣。對於因此而犯錯誤的中學生來說,悔中求悟就更為必要。如果再不及時醒悟,勢必一錯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