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異性可以交往嗎(1 / 1)

小花,17歲,上高二,她在自述中講:“父母一再警告我的是:一談朋友,哪怕學習基礎再好,再聰明,學習都完蛋,考不上好大學了。為此我從不與男生交往,但我的學習成績卻一再下降,為了考上好大學,我主動要求在高二留一級。可是,我仍舊擔心,如果男生追求我怎麼辦?”她在來信中提出了使自己困惑的12個問題,並要求舉例是否可以與異性交往而不影響學習。

小誌,18歲,上高三,他在初中時曾愛慕一位同班女生,因而影響學習。中考時特意調了一個班,好容易才把心理調整好。如今,高考在即,他偶然發現同班一個女生與他愛慕過的女生長得很相像,因而又開始魂不守舍,他認為自己今年的高考完了。

小芝,14歲,上高三,她在媽媽逼迫下將一名男生給她寫的信交給了老師。從此,她十分自責,經常做噩夢,並且不敢抬頭看同學和老師,學習成績受到極大的影響,不知該怎麼辦。

小鳳,16歲,上高一她在自述中說:母親隻是偶然碰到她與一男生一前一後走出校門,就認定她與那個男生關係不一般。由此,父母禁止她參加學校籃球隊的活動,也不允許她當班幹部;還經常檢查她的書包,甚至父母有時到學校門口接她回家,看見她與男生說話就盤問個沒完沒了,並不允許她解釋和申辯。這樣,使小鳳非常痛苦壓抑,學習成績和人際交往都受到影響。

類似的個案舉不勝舉,說明青少年對於異性交往的認識有很大片麵性。而父母與教師,往往對這類問題神經過敏,如臨大敵。大多數成人的態度是:理論上支持,實踐上反對,在具體的問題上多是采取各方百計阻止異性交往的態度。因而,本來並非嚴重的問題,常常越弄越糟,甚至影響了一個純潔少年的健康成長。現代性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青少年必須學會人生道路上自我的選擇和心理行為的自律與管理。異性交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青少年成長中的必修課和應掌握的生活技能,無法回避,也無法靠簡單禁令而絕對禁止。

根據筆者十幾年來對青少年進行心理谘詢的探索,認為涉及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問題,可從以下四個方麵進行心理輔導:

1.降低異性交往的“敏感度”,對異性交往應該有一種新的解釋。這個新的解釋的含義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與各種人進行社會交往,所以,所謂“異性交往”,是一種“求異的交往”。這裏指的“異性”,可以解釋為:一切與自己有各種不同特性的人,應包括:性別、年齡、行業、國籍、性格、興趣、氣質、能力、價值觀、道德水平等等的不同。求異交往,是改革開放時代的人生發展的“基本功”。

2.允許青少年自己去探索和體驗,但要指導其交往的基本原則。人際交禮中的異性交往,就像“打台球”一樣,學會打各種不同角度的球,以提高球藝,為自己的擇偶做準備。見過各種不同的球,就能夠打中你想要的球,而贏得最後的成功。你願意打隻有“一隻球的台球遊戲”嗎?隻打一隻台球,就相當於迫不及待地“早戀”,不符合台球的遊戲規則,也不符合青春期成長發育的人生規則。但若是從不讓他接觸台球,那麼他怎麼能夠具備有關的技能呢?

3.引導青少年的人生目標,將異性交往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著名的哲學家費爾巴哈說:“大自然的美全部集中於,而且個性化於兩性差異上”。

青少年先要學會發現和欣賞男女之間的差異,才談得上交往。

4.對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戰勝心理上的脆弱和困惑,主動擺脫早戀的陷阱。近年來,有些婚姻家庭方麵的專家提出,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現代青年應該創造“知識愛情、知識婚姻”。當一個人學業未成功,經濟未獨立時,談情說愛隻是人生遊戲,缺乏知識含量的“愛”,多是出於本能的衝動,是短暫的、無根基的、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