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鄭占宏麵對大海一遍遍喊他的名字,苦澀的淚淹沒他的喉嚨。
張良的遺體被潛水員穿加重潛水服從海底撈出。
他犧牲後,戰勤保障大隊食堂裏,張良平時坐的位置仍然擺著他的碗筷。食堂的食譜永遠缺了兩道菜——糖醋魚和魚香肉絲,這是張良經常下廚做的拿手菜。當兵前,張良學過廚師。官兵約定,食堂永遠不做這兩個菜。
訓練休息的時候,戰友們不自覺地圍攏在隊裏唯一的一輛15米長的保障車旁。大家誰也不提張良的名字,這輛車成了張良的化身,它隻比車庫門窄20厘米,全隊隻有張良能把這輛車一次倒進車庫。戰友們圍著車,誰也不說話,讓流逝的時間減退悲傷。
鄭占宏因為與張良失之交臂,心中裝滿悲傷和巨大的壓力。大火撲滅後,他不上網、不看電視、不讀報紙和文件,怕聽到看到“張良”這個名字。很長時間,他甚至不能一個人獨處。屋裏如果沒人,鄭占宏耳邊就會出現幻聽,聽到張良獨特的、清脆的敲門聲,那是用左手中指敲門發出的聲響,然後傳來張良洪亮的聲音——報告!鄭占宏多少次應答:進來!他甚至敞開門,但空蕩蕩的門口每次都讓鄭占宏陷入悲傷。
在張良的遺體告別儀式上,《駝鈴》的樂曲緩緩響起,戰友們默哀,環繞遺體告別張良。鄭占宏心裏隨著樂曲默唱歌詞,心裏經過“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次分別兩樣情”這兩句歌詞時,他突然怔住了,覺得這歌就是為張良、為消防官兵寫的。鄭占宏好像頭一回品出歌詞的真正意味——革命生涯常分手。分手,當時他緊緊握著張良的手腕子,拚力往回拉,可張良的手最終從他的手中滑脫了。鄭占宏何止悲傷?他常常攤開自己的右手看,這是最後握過張良的手啊。
張良25歲犧牲。他參加支隊演講比賽時有一段話,這裏錄下,是張良自己撰寫的詞,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在火場犧牲的消防戰士的墓誌銘:
“這個世界,有許多東西可以輪回,唯獨生命例外。當我把生命交給使命,把忠誠交給濱城,用短暫的青春畫上生命句號的時候,就贏得了一個軍人的至高榮譽。”
這段話力透紙背,張良好像隱隱預知到危難在前。張良參加過滅火戰鬥900次,能夠無畏,能夠淡定,但當死神像大廈坍塌一樣突然而至時,誰又能撇下嬌妻,撇下婚禮,撇下花一樣綻放的青春呢?
什麼能輪回?什麼不能輪回?全省消防官兵聞聽張良犧牲的消息後,警營上空籠罩一層久久不散的陰雲。總隊長王路之少將從火場趕到南海碼頭,撫著張良的遺體放聲痛哭,所有的官兵都灑下了淚水,他們驚訝並痛苦於救火的後方犧牲了一個好兄弟。王路之雙手捧著張良的臉,淚水止不住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