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話少人自威(2 / 2)

曹備受皇帝恩寵,在官場上霸氣十足,死後還獲得“文正”的諡號,並入了賢良祠。但他獲得這樣的高位和殊榮,並非因為他幹過什麼值得稱道的政績,而是因為他精通“多磕頭,少說話”的官訣。清人朱克敬披露雲:“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曹振鏞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多磕頭,少說話”的官訣,還向門生後輩加以提倡,甚至告誡那些專負糾彈之責,本應“多說話,不磕頭”的禦史也行此官訣。

強者要樹立威信,即使你有不同看法也不說,而隻需唯唯稱是即可。多聆聽對方的觀點,對於對方提出的某些問題可以用微笑、沉默、點頭等等代替回答;對於有些不可以說的話如別人隱私、自己隱私、秘密等敏感的話題,則可以叉開話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東漢的馬援在討伐交趾的前線上,聽說自己的侄子馬嚴、馬敦愛議論別人,還愛管閑事,就從前線專門差人給二位侄子送信,信中說:我最討厭議論別人長短、評議國家事務是非的人了!兒孫中有人有這種行為,讓我難受,寧願死,也不想再看到這種現象。我盼你們聽到別人的過失就像聽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但嘴卻不能說。古人說“嘴穩手穩,處處安身”,有一個笑話,說警察在一條新開辟的隧道裏迎來了第一千輛通過的汽車,代表市政當局贈送給駕駛人一千元的幸運獎金和一枚紀念章。他順便問道:“你拿了錢打算怎麼使用?”“首先,我要領取一份駕駛執照。”駕車人回答。他太太忙解釋說:“警官,我丈夫喝了酒,總是胡言亂語。”他那耳聾的媽媽補充說:“你看,我早知道,你偷了汽車,逃不了多遠的!”

這就是言多必失,可表示失敗,也可表示露餡。把意思表達清楚了,別人是會明白的。如果三翻五次的重複、強調就會適得其反。哲學家狄奧佛拉斯塔說:一個人在交際場合中一言不發,如果是一個傻瓜,那他的表現是最聰明的;如果是一個聰明人,那他的表現便是最愚蠢的了。而強者從不會犯言多必失的錯誤。

強者認為,待人真誠未必要說話直接明了,一個經常隻顧自己說話的人,可以說是根本沒有什麼才能。這種人常常不管對方想不想聽,總是興高采烈地說個不停,在他人麵前大肆炫耀自己的所見所聞。一張嘴就可以讓他威信掃地,更可以讓他落荒而逃;一些推心置腹時說的私房話,日後卻可能被他人用做攻擊你的武器,還不如做個“沉默的大多數”,躲在人群中間畜養你的那份強大,總會一天你會大放光芒。

強者生存之道:

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話說的少會使人變得有涵養,容易隱藏自己的缺點,同時顯得你有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