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漂亮的退場,才是下次進場的籌碼(1 / 1)

守成不易,適時的退場或許難堪,然而沒有漂亮的退場,又怎麼會有下一次進場的籌碼呢?

根據曆史記載,明朝年間,蒙古人多次興兵南犯,明英宗一方麵顧忌外敵,一方麵又寵信小人,於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終於在土木堡一役中大敗,加速了明代的滅亡。

追根究底,罪魁禍首不是蠻夷,而是皇帝身邊的太監。他們認為打敗蒙古人隻是小事一件,因此無視於眾多大臣的極力勸阻,積極鼓動好大喜功的明英宗禦駕親征。

英宗倉卒行事,連戰士們的秋衣都尚未準備就緒,就從各地緊急調集五十萬大軍出征,一路上寒風陣陣、秋雨綿綿,將士們饑寒交迫,苦不堪言,士氣低落不已。

蒙古人得知明英宗親征,於是采取誘敵深入的計策,準備將朝廷一網打盡,明英宗不疑有詐,長驅直入,正好中了敵人的埋伏,加上後援供應不足,將士們病的病、死的死,蒙古人殲滅了大量的明軍,隻剩下小部分軍隊保護皇帝落荒而逃。

這些死裏逃生的明軍才剛退到土木堡,蒙古人就乘勝追擊,不僅包圍了土木堡,還斷絕了明軍的水源,令明軍不知所措,隻能坐以待斃。

此時,蒙古人假裝講和,趁著明軍放鬆戒備,大舉發動猛烈攻擊,土木堡四周血流成河,明英宗同時也遭受了被俘的命運。

明英宗聽信小人讒言,趾高氣昂而不知進退,結局是狼狽地淪為俘虜。

這類故事在曆史上俯拾皆是,亡國之君往往自認天縱英明,由於意氣用事、不知進退,枉顧國家人民的福祉,最後把江山拱手讓於他人。

「用人唯才」的道理不隻用於興盛時期,在不景氣的時候反而更加重要,任何錯誤的決定都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越是患難的時候,越要保全自己的根本,守成不易,適時的退場或許難堪,然而沒有漂亮的退場,又怎麼會有下一次進場的籌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