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潛規則一:自我修煉,練好內功能抗大壓(1)(1 / 3)

成大事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但在此之前,你須先以成大事的名義進行自我修練。自我修練包括品質、習慣、性格、心態、修養等多個方麵的修煉。因為良好的品質、完美的習慣、健全的性格、積極的心態、儒雅的修養等都是你成大事的鋪路石。相反,那些惡劣的品質、不良的習慣、缺陷的性格、消極的心態等對你成大事有百害而無一益。所以,要成大事必先從自我修煉開始,提升自我,為迎接明天的輝煌作最充分的準備!

1.品德是成大事的首要因素

品德被稱為心靈之根本。品德由種種原則和價值觀組成,給你的生命賦予方向、意義、內涵。品德構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隻根據法律或行為守則去判斷是非。正直、誠實、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們麵臨重要抉擇之時便成為我們能否成大事的首要因素。

許多人認為,成大事靠天資、活力、人緣。曆史卻教育我們:長遠來看“真正自我”比“人家眼中的我”來得更重要。

美國建國的頭150年,幾乎所有關於成就大事的人的故事,都著眼於當事人的德行。傑出人物像富蘭克林和傑弗遜等都明確強調:人生須以品德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滿足。

“正人先正己”是很多成大事之人的為人守則,注重自身修養,以身作則,以德服人,也正是很多成大事之人的處世之道。不管我們是已成為成大事之人,或正向成大事的方向努力,“正己”應是我們所應遵循的首要原則。

在曆史上被稱為大治史話的“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漢景帝,也都是以身垂範的楷模。他們曾先後親自下田耕作,為天下先,在生活方麵也盡量節儉,不作無謂的鋪張浪費。甚至文帝對死後的陵墓造製都寫有遺詔:“治灞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原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我甚不取。”如此自樹典範,才有了“文景之治”,使之“國泰民安”,安居樂業的百姓也才有了萬眾一心的凝聚力。可謂是有德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對“德行”和“表率”有充分認識:“若變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則影曲,上治而下亂也。”唐太宗是“貞觀之治”的主導者,如果沒有太宗自己的“嚴於律己”的態度,“貞觀之治”從何談起。

唐太宗李世民和漢文景兩帝都可稱為以德服人的一代治國有道的君王。

縱觀古今中外的諸多商業巨子,成大事的首要因素就是嚴格要求自己,給屬下樹形象、做楷模,使得各級上行下效,形成團隊精神,以求進步。試想領導的示範作用力量有多大,由此可見一斑。

在現代的管理學和領導學科中,很多的事例裏都提到了表率和領導的成大事方略,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領導的以身作則和示範作用,員工和被領導者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們在為事業拚搏的同時,也正在觀察著領導者的一舉一動,領導的每個舉動,都關係著員工的切身利益,誰都不願將自己的勞動價值去交給那些庸俗無德的人管理和利用。

而隻有那些善於以身作則,嚴於要求自己人才能打造上下統一,一呼百應的良好局麵,進而成就輝煌偉業。

注重道德,以正其身,在燈紅酒綠的現代生活模式裏,有很多小富即稍有成就者便抵擋不住誘惑而喪失操守,道德淪喪,紛紛落水,這些不得不引起渴望成大事者的注意。

我們認為,修身不拘年齡,隨時可以開始,要訣是知曉推己及人。從推己及人的觀點而言,須先取得小我的勝利才有大我的勝利。信守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承諾,即是小我勝利。這一類的承諾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我們日常生活時刻要麵對的種種抉擇。修身的第一步是勇於麵對抉擇,打定了主意便堅持下去。日複一日,你越來越能信守承諾,你的“品德賬戶”信用“存款”也就越來越多。開始時大費氣力的事,漸漸就成了習慣。你如果慣於從生活小事修養自己的品德,將來就更有力量打造應付大事的毅力。

恪守承諾需要學會耐心等待。例如:大多數人因不達目的苦惱時,多是他們求勝心切所至。他們忘記了好東西最終會屬於那些有耐心和毅力的人。

一位年輕的客戶在拉走貨物後,保管清理庫單時發現他多拉走了兩件貨,經理得知後,並沒有在當時派人追尋年輕人,因為他相信,年輕人可能還會來的,果然在第二天,年輕人就來到公司說明:由於搬運工的大意多裝了兩件貨,他將在下次提貨時給捎回來。

貨管員問經理:“你如何能知道他會退回這多拉的貨呢?”“我看到了他誠實的眼光,”經理說:“我到商場這麼多年,能讀懂他眼裏的真誠,而且這年輕人將來一定會成一番大事業。我雖不知道他任何信息,包括地址、聯係方法等,但他那雙坦誠而直率的眼睛告訴我,他是個值得信賴的人。”

這位年輕人就是成功人士拿破侖·希爾,而那位經理就是希爾的事業導師安德魯·卡耐基。

由此可見,良好的品德的確是成大事的鋪路石。

點評:

一個人成大事的標誌不在於他獲得了多少財富,也不在於他做了多大的官,而最主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