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西路受阻(2 / 2)

太嶽山的向西一直延伸到汾河東岸,而汾河的西畔又一座高山起伏而來,叫做呂梁山。在兩山之間,汾河之畔,又一座縣城,名叫靈石縣,相傳,隋文帝楊堅北巡挖河道,在此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色蒼聲錚,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

靈石縣四周群山環繞,山巒重疊,中部為汾河穀地,縣城即居於穀地之中,乃為晉中通往晉南之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秦晉要道,川陝通衢”之稱,可謂是北漢的南大門。

李筠、劉詞一行兩萬的將士從嶽陽縣出發,沿著太嶽山向西行進,快馬加鞭,兩日便到了靈石縣。

靈石縣林縣令早已聽說了後周兩次大勝,得知劉詞等人率軍前來,自知不能以卵擊石,料想抵擋也是徒勞,便打算開城投降,以免百姓遭殃。

可誰知,汾州(今山西汾陽)城兵馬指揮使張元浩是張元徽的族弟,得知自己的兄長在高平被殺,心中甚是氣憤、惱怒,便不顧手下將校勸解,私自帶兵,要為兄長報仇。

張元浩到靈石縣時,李筠等大軍還有數十裏,林縣令已經準備好一切,可聽說從州府來了大軍,心想,這頂頭上司,千萬不能得罪啊,便先開了北門,請張元浩帶部隊進來。

張元浩進城之後,看見城中一點組織抵抗的跡象也沒有,沒有發動百姓守城,也沒有準備滾石木頭等物件,厲聲說道:”林縣令,敵人大軍前來,爾等為何不早作準備,難道想背主投敵嗎?“

林縣令聽了這話,心中暗暗叫苦,他知道這張元浩和張元徽的關係,此行的目的他也心知肚明:這張元浩要是強行開戰,怕是我這靈石一縣的百姓都會殃及,作為本地的父母官,我不能看著治下的百姓遭此大罪。

隨即,微微施禮,開口說道:“指揮使大人,這郭周大軍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咱們還是暫避鋒芒,待他們進來晉中,忙於攻打太原時,咱們再行出擊,裏應外合,方是上策,必定大獲全勝啊!”

張元浩已經被複仇的怒火占據了,怎麼可能聽從他的話,反而更加刺激到了自己,狠狠地說道:“林縣令,你這是在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這靈石縣東西臨山,南麵傍水,隻有南北兩座城門,易守難攻,正適合禦敵在外,為何還要引狼入室?莫非你真的要投降賊人?”

“沒有,下臣絕對沒有,隻…隻是想給縣內百姓一條活路啊!”

張元浩劈頭蓋臉就是一巴掌,“愚昧,愚不可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太原要是失守了,你們還能逃得掉嗎?”

“小臣生死無所謂,隻是不想連累百姓,這郭周的士卒還不是太凶惡……”

“你……”張元浩越聽越不順耳,大喊道,“林縣令背主叛國,意欲投敵,來人!將他拖出去斬了,以儆效尤,看誰還敢有投降之心!”

縣內的其他官吏連忙嚇得跪在地上,張元浩接著說道:“大敵當前,理當同心協力,傳我將令,靈石縣所有青壯男子全部登上城牆,協助守城,膽敢有人鬆懈,定斬不赦!”

“可馬上大軍就到了,到哪裏準備守城器械物資啊?”靈石縣縣丞戰戰兢兢站了出來,說道。

張元浩想了想,大手一揮,“將城牆附近的房屋全部拆了,統統運到城上!”

“這……”

看見靈石縣官吏還有些遲疑,張元浩登時拔出戰刀,吼道:“還不快去,等著被刀砍嗎?”

一時間,在張元浩數千大軍的監督下,靈石縣百姓敢怒不敢言,帶著滿腔怨恨親手拆掉了自己的房子。

過了大半天,靈石縣城南一片煙塵滾滾,一支大部隊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張元浩站在城頭之上,心中暗暗起勁,必要這些逆周賊人死在城下,為哥哥報仇!

李筠、劉詞帶著郭屹、羅博等人走在隊伍的最前列,看著靈石縣城大門緊閉,心中不禁覺得好笑,小小的一座縣城,竟然還想阻礙我大軍的腳步,真是螳臂當車,蚍蜉撼樹!

李筠手提鋼槍,催動戰馬,走上前來,大聲喊道:“城上人聽著,我大周雄兵到此,不要再做無謂的抵抗,早早開門迎接,免得百姓受苦!”

然而,李筠的話雖然傳到了城上,卻沒有絲毫的效果。就在這時,“嗖”的一聲,一支利箭飛速向李筠襲來。

“大膽賊人,納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