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國鼎立 第十章(1 / 3)

第十章

公元二百三十三年,曹操遂郭嘉計,遣使明合孫權,暗地屯兵四十萬於壽春,三十萬於淮陰,同年四月,曹操以司馬懿為統軍都督,一舉拿下合肥,斬了黃蓋,程普等東吳老將,沿合肥而下,相繼奪下濡須口,牛渚,廬江三郡,又以曹真為帥,兵進廣陵郡,一路勢如破竹,半月不至,奪下吳郡,斷了建業孫權後路,這廂司馬懿懼柴桑陸遜,令子司馬師屯重兵二十萬於廬江,司馬師文武雙全,竟讓陸遜四十萬大軍寸步難進,繼而,司馬懿兵圍建業,建業孫權後路已斷,身邊重臣又相繼離世,無計可施,死守半月。終因兵盡糧絕,戰死沙場,柴桑陸遜遂捧權子皓為帝,改元元興,定都柴桑,各路東吳郡守將帥紛紛響應,然孫皓好色,且殘暴不仁,不理政事,導致大權旁落,自此,陸遜終掌政事大權,了確終生憾事。

公元二百三十四年一月,陸遜起兵六十萬,與司馬懿決戰於廬江,激戰數月,終因吳軍勝利而告終,陸遜乘勝追擊,相繼奪回濡須口,牛渚,廣陵,合肥等郡,軍紮合肥,然孫皓聽信岑昏讒言,斷絕陸遜糧草,老將丁奉怒訴岑昏,被岑昏暗殺於府中,同年七月,司馬懿乘機兵困合肥,陸遜無可奈何,城破之時,攜眾將與妻子逸逃無蹤,東吳境內,各路將帥紛紛心寒,周泰、呂蒙、陳武,徐盛等東吳名將相斷棄官而去,司馬懿乘此全線出擊,掃蕩東吳全境,為數半年,攻下柴桑,孫皓投降,吳國自此滅亡。

公元二百三十六年十一月,曹操稱帝,立世子曹丕為太子,改元建元,號武帝,曹操稱帝後,日漸殘暴,時有為一已之私怒殺大臣於堂上,

次年二月,曹操頭疾發作,請華佗診治,華佗上殿見的曹操,深知其疾根源,遂以開腦為由,欲殺曹操,讓禍患胎死腹中,然為郭嘉識破,曹操獲悉,怒斬於朝殿之上,華佗死後,魂留曹操堂前,曹操經此驚嚇,於三月初十,病亡於國都許昌。太子曹丕繼位,改元建康,號文帝,曹丕繼位後,於五月封司馬懿為丞相兼大將軍,統領三軍,大舉向蜀漢進攻,而這廂蜀漢,經十年多的休生養性,軍勢如虹,堪與占有華夏三分之二的魏國一決雌雄,會戰於漢中。兩軍對陣,交鋒無數,不相上下,司馬懿恐諸葛亮、秦天多計,遂退軍五十裏,呈對持狀態。正是如臨黎明前的黑夜,大戰一觸即發。

卻說蜀漢帳內,諸葛亮獨見秦天曰:“長平候認為如今之勢,該如何破敵”。

秦天拍額笑曰:“丞相之意已決,且莫再打啞迷,下令便是”。

諸葛亮哈哈大笑,遂與秦天密計。

半月後,秦天出現永安城內,永安太守秦厚德早已上奏朝庭,調軍三十萬,候命以待。

這日,秦天領軍三十萬,上將百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經夷陵,公安,巴丘三地,兵分四路出擊,第一路,秦航、秦文,領軍五萬,向武陵進逼,第二路,文鴦、關興,領軍五萬向貴陽進發,第三路,張嶷、雷銅領軍五萬,向零陵進發,第四路,秦天親自率領,來戰長沙。長沙守將乃留讚、留略、留平父子三人鎮守,父子三人武勇非常,且多智,本孫吳大將,然孫家甚不器重,遂趁吳滅之時,投了曹魏。

秦天軍至長沙,安營紮寨,掐指一算,心下大喜曰:“有此三將。何愁東吳不是吾囊中之物”。

眾將不明就裏,秦天曰:“留讚世代定居東吳,且文武雙全,其二子,長子留略精通造船之術,次子留平曾為孫權操練水軍,嚐為世人稱道為水上世家,吾蜀漢皆山地,水戰乃極弱之處,若得此三將,不愁江東不平”。

眾將聞言皆賀,秦天稍稍計議,囑眾將如此雲雲。

卻說長沙城內,留讚父子正計議退敵之策,突聞軍報,漢軍其餘三路已攻下武陵、零陵、貴陽三郡,父子三人大驚,留平起曰:“請父帥領我一軍,重奪三郡”,留讚稍加沉思,揮手止曰:“那秦旋秋乃曠世之才,文武雙全,名滿天下,絕非易與之輩,吾等還是死守長沙不出,待江陵夏候鹹將軍率軍來援”。

留平還欲申辯,留讚信手一揮,出堂而去。

次日,留讚正於府中覽書,探馬來報,漢軍昨夜撥寨而起,正全速向公安集結。

留讚劍眉深皺,摸不著頭腦,遂於堂上喚軍將計議,一將出列曰:“漢軍此去,必是江陵夏候將軍來援,範願請一軍前去擊其尾翼,亂其陣角”。

:“不可,張範兄豈可如此輕敵”,留略出列曰:“略以為,漢軍此去,必是引吾軍出城決戰,要知漢軍此來,宜求速戰速決,稍一遲疑,必為吾大魏四麵包圍”。

:“略兒所言甚是,範賢侄,汝父昭與吾莫逆之交,若汝稍有差池,叫吾他日九泉之下如何向張子布交待”。留讚稍做歎息,即喚眾將再作細探,未時時分,探馬來報,漢軍於公安集結後,欲渡江向江陵進發,留讚百思不得其解,張範諫曰:“如此之態,切不可再做遲疑,請叔父賜範一軍,定教那秦旋秋橫屍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