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一對寧願餓死也不吃別人糧食的兄弟,你知道是誰嗎?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
商朝末年,有個國家叫孤竹國,伯夷、叔齊國君的兩個兒子,因互相謙讓王位而雙雙逃離了自己的國家。
他們怎麼不願意當大王呢?原來,伯夷,忠厚老實,不會變通,更有不會拍他老爸馬屁,故老國王不喜歡他。小兒子沒才能且心地不好,所她老國王也不喜歡他。隻有次子叔齊,不但聰明且懂得順從他老人家。按理說,應該立長子伯夷為世子,可是老國王想讓次子叔齊繼位。
老國去世後,就把王位傳給了叔齊,且希望伯夷好好輔佐他。叔齊是個明白人,他知道王位應該留給他的哥哥,他可不想留下曆史罵名,於是他找到伯夷,想請哥哥當國王,伯夷一見弟弟如此,更覺得叔齊胸襟廣闊,便說:“賢弟,你博學多才,又是老爸臨終前立的太子,父命怎能違呢?”可是叔齊說:“但先神祖的規矩不能破,要長幼有序!”在叔齊的再三請求下,伯夷隻能答應。
當天夜裏,伯夷硬是睡不著,總覺得弟弟比他更適合當國王,比他更能治好國家。於是,為了能讓弟弟安心的當上國五,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打包行李,悄悄離開王宮。第二天早晨,弟弟發現伯夷離家出走後,更覺得不能這個時候繼位,決定去把哥哥找回來。所以也悄悄的離宮了。伯夷、叔齊,他們的三弟成為大王。
伯夷、叔齊到了哪裏呢?
他們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能奉養天下老人,他們便投奔到西伯的國家居住下來。
剛到此地不久,西伯就去世了,西伯的兒子周武王不等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就號稱周文王,大舉東征,開始了取代殷商的軍事行動。
伯夷、叔齊向前攔住車馬,叩首勸說道:“你父親去世還沒安葬,就大動幹戈,這能說是孝嗎?以臣屬身份,卻去攻伐主君,這能說是仁嗎?”左右大臣見二人如此大膽,想對他們動武,因薑太公的勸阻才算作罷。
後來,周武王滅了殷商,成為天下共主,而伯夷、叔齊確仍以他不孝不仁的舉措為恥。他倆認為,周人都是反臣,不能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不與周人說話,不種周人的地,不吃周人地裏長的糧食。但此時,整個天下都是周朝天下,他倆不吃周朝的糧食。
為了保住自己的節操,二人還跑到首陽山上隱居起來,靠采集薇菜維持生命,直到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
後人用這倆人比喻稱讚某種堅持誌向的不妥協精神。成語“不食周粟”就來源於這個故事。
人總是有自己的原則的,沒有原則的人是危險的。一個人有堅持自己做人原則的勇氣是值得尊敬的。伯夷、叔齊能堅持理想信念,並為之奮鬥終身、矢誌不渝,氣節確實值得後人敬仰。但是,當時的商紂暴虐,生靈塗炭,黎民百姓都渴望推翻商紂暴政。周武王伐紂確是一種順應曆史腳步的進步之舉。然而伯夷叔齊卻十分反對,這未免有些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