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想媽媽,愛媽媽。大人也一樣,長時間不見媽媽,也會想。即使一個國家的國君,對媽媽也有與我們常人一樣的對媽媽的愛。
曆史上有個國君,他的媽媽和弟弟一起陷害他,但他依然保存著對媽媽的愛,甚至不惜挖一條地道通媽媽相見。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鄭國國君鄭武公的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寤生,小的叫段。兒子叫寤生是因為他的母親武薑分娩的時候,沒有在身下鋪草席,所以有點難產,心中不太喜歡,所以起名叫寤生。而小兒子段從小就唇紅齒白,長大更是一表人才,又多力善射,武藝高強,所以深得母親偏愛。
平時母親對小兒子就很照顧,處處向著他。大兒子心中雖然不滿,但也沒有太在意。但是,後來發生的事卻讓大兒子不大痛快。
什麼事情呢?原來,母親一心想讓小兒子繼承君位。這在古代是不正常的,因為一般情況是大兒子繼承父親的王位。但母親疼愛小兒子,以常常不厭其煩地在鄭武公麵前誇獎小兒子,想要武公立他為世子。武公是個很有主見的國君,他沒有聽從武薑的意思,而是按老規矩立長子寤生為世子。隻是把共城封給段。
後來武公去世,寤生當了國君,也就是鄭莊公。武薑見小兒子無權,就讓莊公把製邑封給段。莊公知道製邑是有名的軍事重地,就拒絕了母親,說父親曾有遺命,製邑不許分封。武薑很生氣,但又不死心,又要莊公把京城封給段。莊公不忍心再拒接母親,隻好同意了。
薑氏為小兒子爭取到京城並不滿足,還悄悄叮囑共叔段到京城後要積極招兵買馬,做好一切準備,一旦有機會,便裏應外合,取代寤生做國君。
後來,段和他的母親密謀造反,但沒有成功。段被逼的走投無路,拔劍自殺。
見自己的弟弟和母親一起勾結陷害自己,鄭莊公很傷心,並發誓說:“不到黃泉,絕不再和母親再見麵。”
但鄭莊公是個孝子,長時間見不到母親,心裏很難過。他常常想,弟弟已死,母親身邊沒有親人,自己怎能忍心呢?可是他又是一國之君,說出的話怎能隨便更改呢?莊公很矛盾。
後來,他的一個手下說:“人們所說的黃泉,就是地下泉水,並不一定隻有死人才能到黃泉。如果讓人挖一個地道,在挖出泉水的地方建一個地下宮,你到那裏去見她然後再請她出來,這樣不是既盡了孝心,又不違背誓言嗎?”
莊公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人照辦,又把薑氏接到地下宮內,然後請莊公去拜見母親。
莊公來到地下宮,跪在母親麵前說:“孩兒不孝,這麼久沒有伺候母親,請母親恕罪”。薑氏又慚愧又感動。她扶起莊公,母子二人抱頭痛哭。
這即是著名的“掘地見母”故事的由來。鄭莊公與母親和好如初,留下了一段流芳千古的孝子美名。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孩子在成長的時候肯定會和母親之間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一定要互相理解,互相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