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教育孩子的理由不足(2 / 2)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家長想通過對孩子的一次大的打擊來使其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孩子客觀地評價自我。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叫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在孩子受到打擊時,父母最多隻能起到一個烘雲托月的作用,但自負的孩子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好”的,一般的小錯誤很難能給他帶來觸動,因為孩子總會為自己的錯去找客觀理由的。如果有一個大的打擊能觸動到孩子,這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要麼父母和孩子要付出大的代價才會得到效果,要麼父母找到能觸動孩子內心的東西也會得到預期的效果。在這裏,前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父母和孩子的一種傷害,後者則是矯正孩子這些壞習慣時,看起來是一個比較不錯的辦法。

但是,很少有父母去挖掘孩子內心最深層的東西,他們在教育這樣的孩子的時候,就是選取最簡單的兩種辦法:

1.用批評攻擊孩子,想在氣勢上壓倒孩子;

2.期待“打擊”擊醒孩子;

仔細看這兩種辦法,前一種方式可以看出父母對於子女教育的急切,主觀性很強。這樣的父母想通過自己來糾正孩子因自負所帶來的缺陷,但遺憾的是方法不對頭;後一種教育方式有些“靠天收”的意思。這是對孩子錯誤的一種妥協,或者說是對自己缺乏教育方法和效果的一種無奈。

孩子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很難改變自己原有的狀況,因為他很難知道自己錯在哪裏。自負的孩子會這樣想:

本來對自己是“小菜一碟”的一件事,做砸了隻是自己的“粗心”而已,自己是會做的,可父母還要批評他;

張三就是不如我,好幾次考試都沒有我好,可老師為何選他做班長,太瞧不起我了;

……

孩子想問題的時候總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麵,他不會去考慮事情中更深層的東西。在孩子看來,父母的批評就像用一把二十斤重的大硾去砸一個核桃,這根本毫無必要。而自己又有很足夠的理由來為自己的不足開脫,可父母對自己不滿的地方,他們卻拿不出令自己信服的理由使自己改變。自負的孩子往往是有主見的,而這種主見在某種意義上加強了他的頑固,這就使得父母在糾正孩子缺點的時候難上加難。孩子受到打擊隻是給父母糾正他錯誤的一個心理基礎,真正改變孩子的,還是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同時,給孩子講更多的道理。也就是說,你給了孩子一個改變自己的理由,孩子接受了,你的教育就達到目的了。

1.教育孩子要考慮周全。麵對孩子的自負所帶來的缺點,我們要會發現孩子的內心,理解孩子的看法,教孩子認清事情的本質,孩子就會理解和采納你的建議了。

2.別跟孩子硬碰硬。當我們麵對有些固執,甚至有些妄自尊大的孩子時,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心理和觀點拋到腦後。如果隻是給與孩子一股腦的批評,或者在口頭上與孩子進行“口水戰”,就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攻擊孩子,或者是在和孩子抬杠。攻擊和抬杠壓根就不會有教育的效果可言,那樣你和孩子無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