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含蓄不是似是而非,故作高深,含蓄的目的,是讓對方聽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達到講話目的。如果將含蓄理解為閃爍其詞、躲躲閃閃,與含蓄的宗旨就背道而馳了。在鼓舞鬥誌、交流思想的當眾講話中,言辭還是坦白直接點好,講話太含蓄會讓人覺得你太虛偽、做作,反而聽不懂你講話的目的何在。而對於新聞發布、辯論等類型的當眾講話不妨含蓄一點,多用“弦外之音”。
訓練自己說話幽默
不論是平時為人處事,還是涉足各種社會鬥爭;不論是麵對生活的尷尬和困窘,還是麵對各種鬥爭的磨礪和挑戰,幽默都能使你贏得世人的欽服和景慕。它能表現你的坦蕩胸懷,也能表現你的敏銳和機智,還可以把生活的難堪和鬥爭的困窘化解成人生的灑脫與大度。這就是幽默的語言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很多偉人都是借助幽默的力量催開了與他們打交道的每一個人的心靈之門。
周恩來在作具有嚴肅內容的報告和講話時,常常運用形象的語言、詼諧的比喻,既闡明深刻的內容,又增加了輕鬆愉快的氣氛。1957年2月,周恩來在上海市婦聯召開的座談會上發表講話,說主婦是一個家庭的內閣,她是管理家庭經濟生活的“財政部長”,是將家裏打掃得幹幹淨淨的“衛生部長”,是關心裏弄治安的“公安部長”,又是管教子女的“教育部長”,還是搞社交活動的“外交部長”,除“國防”的事務要丈夫多管一些外,婦女在家裏是個“包辦內閣”,這一番風趣的講話,貼切地說明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和責任。
從上麵的兩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幽默風趣的語言能大大增強講話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在聽眾與發言人之間有效地傳遞感情,增加相互的了解,建立融洽的關係。
幽默是瞬間閃現的智慧火花,也是人的一種鮮明的個性特征。它不僅需要一種快速的反應能力,而且需要一種對事物敏感、想象豐富的幽默氣質。而反應的敏捷和幽默的氣質,來自廣聞博見的知識聯想和對生活的深刻體驗與觀察。
綿裏藏針是外柔內剛的幽默之法,讓人有刺痛之感,卻又找不到痕跡。例如:
英國首相丘吉爾是一位能言善辯、風趣幽默的政治家。
一位女議員對丘吉爾說:“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話,我會在咖啡裏放毒藥。”
而丘吉爾答道:“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會喝掉它。”
另有一次,在丘吉爾脫離保守黨,加入自由黨時,一位媚態十足的年輕婦人對他說:“丘吉爾先生,你有兩點我不喜歡。”
“哪兩點?”
“你執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須。”
“哎呀,真的,夫人。”丘吉爾彬彬有禮地回答道:“請不要在意,您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中任何一點。”
在這裏,丘吉爾便巧妙地運用幽默的語言藝術來擺脫尷尬的場麵。盡管其外在形式是溫和的,但這種溫和之中蘊含著批判,使用了“綿裏藏針”的技巧,讓對方雖不免惱怒,卻又不便發作,具有特殊的力量。
美國總統林肯的容貌很難看,常被人們嘲笑。一次,有人當麵說他是兩麵派,他答道:“我要是有兩副麵孔,就不會以這醜陋的麵孔對著你了。”
有一次,周恩來在接見外國記者時,有位記者不友善地發問:“敬愛的周總理,既然您始終聲稱中國人民是偉大的、正直的、積極的,那為什麼我們美國人總是昂著頭走路,而你們中國人卻總是低著頭走路?”周總理爽朗地一笑,答道:“很簡單嘛!因為你們在走下坡路,所以昂著頭;而我們在走上坡路,自然要低著頭。”一席多麼精彩的回答!
通過事物間的對比也可產生幽默感。就是所聯想到的實際事物與某一概念之間缺乏一致性而導致的現象,笑恰恰是這種鮮明對比的表現。古羅馬政治家西賽羅就常用對比法說話,例如:“這個人什麼都不缺,除了財富和美德。”不時聽人批評極少數幹部:“這個人除了工作不行,其他什麼都行,除了麵子不要,其他什麼都要。”以上的缺與不缺、行與不行、要與不要,錯落有致,對比強烈,讓人忍俊不禁。
巧借話題,略加發揮,幽默往往隨之而來。美國總統林肯說話以幽默見長。一次,他正擦靴子,一位外國外交官看見了,驚訝地問:“總統先生,您常擦自己的靴子嗎?”林肯答道:“是的,請問您是擦誰的靴子呢?”林肯是一位民主意識比較強的人,在他看來,自己雖為總統,擦擦皮鞋未嚐不可。因此對外交官的詰問,既不解釋,也不辯駁,而是借題發揮,巧堵言路,令人叫絕。南唐時期,稅收繁重,民不聊生。時逢京都大旱,烈祖對群臣說:“外地都下了雨,為什麼京城不下?”一大臣回答說:“因為雨怕抽稅,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聽了大笑,決定減輕稅收。
周總理在外國訪問時,有位外國記者問他:“為什麼你們中國把道路稱之為‘馬路’?”周總理迅速地答道:“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道路,所以稱為‘馬路’。”風趣的回答既顯示了一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總理的角色要求,又巧妙地回答了一個看似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問題,可謂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