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水月村樵夫寄信 鏡花嶺孝女尋親(2 / 2)

若花道:“今日忽覺饑餓,這是何意?”小山道:“隻顧走路,原來今已八日。那豆麵第一頓隻能管得七日不饑,今日如何不餓?恰好此處遍地鬆實柏子,我才吃了見個,隻覺滿口清香,姐姐何不也吃幾個?如能充饑,我們就以此物為糧,豈不更覺有趣?”若花隨即吃了許多。走了多時,也就不覺甚餓。於是日以鬆實柏子充饑。路上或講講古跡,談談詩賦。不知不覺又走了六七日。

這日正望前進,猛見迎麵倒象一人走來。小山道:“我們走了十餘日,未見一人,怎麼今日忽然走出人來?”若花道:“莫非前麵已有人家?”隻見那人漸漸臨近,再細細一看,原來是個白發樵夫。小山見是老年人,因站路旁問道:“請問老翁:此山何名?前麵可有人家?”樵夫也立住道:“此山總名小蓬萊。前麵這條長嶺,名叫鏡花嶺:嶺下有一荒塚;過了此塚,有個鄉村,名叫水月村。此地已是水月村交界。前麵村內,雖有居民,無非幾個山人。你問他怎麼?”小山道:“我問路境,不為別事。隻因我們天朝大唐國有位姓唐的,前年曾入此山,如今可在前麵鄉村之內?敢求老翁指示,永感不忘!”樵夫道:“你問的莫非嶺南唐以亭麼?”小山喜道:“我問的正是此人。者翁何以得知?”樵夫道:“我們常在一處,如何不知。前日他有一信托我帶到山下,交天朝便船寄至河源,今日恰好湊巧。”於是把書取出,放在斧柄上遞去。小山接過,隻見信麵寫著“吾女閨臣開拆”。雖是父親親筆,那信麵所寫名字,卻又不同。隻聽樵夫道:“你看了家書,再到前麵看看位紅亭景致,就知書中之意了。”說著,飄然而去。

小山把信拆開,同若花看了一遍,道:“父親既說等我中過才女與我相聚,何不就在此時同我回去,豈不更便?並且命我改名‘閨臣’,方可應試,不知又是何意。”若花道:“據我看來,其中大有深意:按‘唐閨臣’三字而論,大約姑夫因太後久已改唐為周,其意以為將來阿妹赴試,雖在偽周中了才女,其實乃唐朝閨中之臣,以明並不忘本之意。信內囑阿妹若不速回,誤了考期,不替父親爭氣,就算不孝。既有如此嚴命,阿妹竟難再朝前進哩。”小山道:“話雖如此,但我們迢迢數萬裏至此,豈有不見一麵之理?況父親既在此山,也未有尋不見的。且到前麵,再作計較。”

一齊舉步越過嶺去,隻見路旁有一墳墓。小山道:“此是仙境,為何卻有墳墓?莫非就是樵夫所說荒塚麼?”若花道:“阿妹:你看那邊峭壁上鐫著‘鏡花塚’三個大字,原來此墓所葬卻是‘鏡花’,不知是何形象?可惜剛才未曾問問樵夫。”略為歇息,轉過峭壁,走未一裏,正麵有一白玉牌樓,上鐫“水月村”三個大字。穿過牌樓,四麵觀望,並無人煙。迎麵有一長溪攔住去路。雖無橋梁,喜得溪邊有株數人合抱不來的一顆大鬆,由這邊山坡,歪歪斜斜一直鋪到對麵山坡,倒象推倒一般,天然一座鬆根橋梁。二人攀著鬆枝,渡了過去。麵前一帶鬆林,密密層層,約有半裏之遙。穿過鬆林,再四處一肴,真是水秀山清,無窮美景。遠遠望那山峰上麵,俱是瓊台玉洞、金殿瑤池,那派清幽景象,竟是別有洞天。正在觀看,忽見對麵祥雲繚繞,紫霧繽紛,從那山清水秀之中,透出一座紅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