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總有更好的方法(1 / 1)

養成“總有更好的方法”的思維習慣,能夠幫助我們創造更多的財富。

要提升你的思維素養,請一定記住兩句話:

第一,總有更多的方法。

第二,總有更好的方法。

第一句話是要你在“多”字上做好文章。我們要求你在遇到問題時,至少要想出3種方法來。

為什麼呢?如果隻有1種方法,往往別無選擇。

如果隻有2種方法,就會進退維穀。

除非你有了3種方法,你才起碼有選擇的餘地。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假如你能找出3種方法來,往往你還能找出第4種、第5種乃至更好的方法來。

而第二句話呢,是要你學會做比較,要逼迫自己找出更好的方法來。

遇到問題,有的人能想出辦法來,但是他不願意做更多的思考,於是淺嚐輒止,結果解決問題的結果並不理想,甚至導致更大的機會擦肩而過。

不妨先來做一個小小的練習。

由於一些工廠排放汙水,不少河流汙染嚴重。有關當局采取了不少手段,如關掉這些工廠等,效果好卻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現在請你開動腦筋想一想:假如既可以允許工廠繼續生產,但又不至於汙染河流,能有一些什麼措施?

通過前一段時間的思維訓練,你已經想出了不少措施。請一一將它們記下,因為這是你已經強化思維意識、提高思維能力的見證。

在你各種設想中,你是否想到有這樣一項措施:可以立此一法:工廠的進水口,必須建立在它自身汙水輸出口的下遊?

這當然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想法。這一想法來自“創新思維之父”德·波諾。的確是一種能夠促使工廠進行自律的嚐試:假如其要再排水,其排出的水就要被自己再次吃進,這樣,它還會不采取措施淨化輸出汙水嗎?

養成“總有更好的方法”的思維習慣,能夠幫助我們創造更多的財富。

二戰後,美國很多地方都急需重建,建築業就發展起來了,磚瓦工開始走俏,價碼看漲,這對許多失業的人來說,是個難得的好機會!

一貧如洗的邁克,懂得一點兒磚瓦手藝,為了生計從小鎮來到大城市芝加哥。他也看到了這些招聘廣告,但是,他並不是高興地跑去做磚瓦工,而是同樣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個廣告:你可以做磚瓦工!

他租了一間店鋪,請來一位師傅,買來1500塊磚,自己鏟來一堆沙子,就開始做磚瓦工的培訓業務。

許多工人蜂擁而至,出高價來接受培訓。結果,邁克一點兒苦都沒吃,10天就賺了3000美元的純利潤,而這些錢則相當於一個磚瓦工200天的收入!

瞧瞧,遇到機會,邁克沒有像一般人那樣直奔機會去當磚瓦工,而是經過再三思考,選擇了從更理想的方法人手。這樣,比起那些直接當磚瓦工的人,創造了更大的效益!

更好的方法,能創造以前想像不到的更大資源。

香港有個周大福珠寶店,先前是做黃金生意的。後來,他們想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就把目光投向了鑽石行業。但是,做鑽石生意對周大福來說並沒有什麼優勢,而且還有一個致命的製約。

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好的鑽石產在南非,當時全世界的鑽石經營牌照70%也來自於南非,在香港隻有一個牌照,屬於另一家珠寶公司,那家公司又不願意跟周大福合作,而沒有牌照又不能經營鑽石!

按常規思路:直接向南非政府部門申請牌照。但是手續相當麻煩,而且不一定能辦下來。這時候公司的總經理動起了一個念頭:既然不能直接買到,那與此相關的方法呢?

他想起來了,在南非有些珠寶鑽石的加工廠,那裏麵有很多的經營牌照。雖然不能到政府部門直接要到牌照,但是你可以從這些加工廠拿到牌照啊。怎麼辦?去並購一家加工廠!

於是他到南非去了,並購了一家鑽石加工廠,一次就拿回來了10個牌照。結果,周大福一下子在香港和內地開起了連鎖店,一舉將原來的香港鑽石之王打敗了。周大福成為香港第一大鑽石經營企業。

周大福的做法是不是一種更開闊的思路呢?有了更開闊的思路,就有了更好的方法。有了更好的方法,更理想的資源就被創造出來了。

凡事去想更好的方法,經營難題就更容易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