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理智地冒險(1 / 1)

之後他將一些徽章加工作坊收歸旗下,1985年,他又合夥投資29萬元,招收70名工人擴大規模,正式成立了金鄉徽章廠。

商場如戰場,狹路相逢勇者勝,商人當然必須具有不怕困難、不怕風險的勇敢精神。但勇敢不是魯莽,如果一味地瞎撞亂闖,那是將無知當勇敢。優秀的商人應該是有膽有識的,也就是以自身知識和經驗為後盾,憑借高屋建瓴的遠見卓識與果敢迅猛的勇敢精神,當機立斷地做出決策並付諸實旌。

中國徽章大王陳加樞祖籍溫州蒼南縣金鄉鎮。20世紀80年代初,家庭工業在金鄉蓬勃興起,家家戶戶生產校徽、標牌、紀念章等產品。20歲出頭的陳加樞便順應時勢加入了推銷員隊伍,開始走南闖北推銷徽章。

1981年春,他帶著校徽樣品來到上海,跑了一圈卻一無所獲。無奈之下他想起曾參加過演出的太原礦務局,便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長途汽車前往該地。在那裏才一個星期的時間他就訂到了7000元校徽業務,一次就賺了3000元。這是他掘到的第一桶金。

由此陳加樞看到了徽章行業的巨大市場前景,當時金鄉做徽章的家庭加工點、小作坊多如牛毛,他決定辦工廠以取得競爭優勢。1983年,27歲的他與4個朋友集資2萬元購置了一些舊設備,並到上海請來師傅參與辦廠,這是金鄉鎮第一個用機械設備生產徽章的廠家。之後他將一些徽章加工作坊收歸旗下,1985年,他又合夥投資29萬元,招收70名工人擴大規模,正式成立了金鄉徽章廠。

1986年9月,初具規模的金鄉徽章廠帶著300多個品種的產品,在位於上海外灘的如意酒家舉辦了產品觀摩會,憑借“一比質量、二比價格、三比信譽、四比速度”的承諾,金鄉徽章廠聲名鵲起,上海和國外的客商紛紛登門訂貨。

然而就在該廠發展的黃金期,危機出現了,股東們產生了嚴重分歧,有人主張保持現狀慢慢往前走;有人認為錢拿到手最要緊的是撈一把就散夥……因為人心不齊,意見不一,工廠管理鬆弛,生產急速下滑,市場也日趨蕭條。到1987年底,廠裏已是混亂不堪,產品在競爭中屢屢敗北,甚至虧損了20多萬元。

麵對如此局麵,股東們商議決定以35萬元賣掉徽章廠。有人甚至表態:誰要該廠,自己情願拿出兩萬元倒貼給他!但當時居然沒有一個人敢接手。眾股東中陳加樞年紀最小,但其敏銳的洞察力使得他看好徽章這個市場,於是便毅然買下該廠,並承擔了所有債務。不料,接手廠子後,陳加樞卻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境中,思考再三他走出兩步棋:一是引進一批先進設備,在硬件上創造條件;二是派人到上海廣攬人才,高薪聘請高級技師。同時加強生產、財務、供銷等管理製度……經過一番努力,一年後金鄉徽章廠終於扭虧為盈,逐步走上了發展道路。

在爭取美國警察警徽這份大訂單的時候,陳加樞也表現出了他的有膽有識。1993年春節,一位溫州朋友從美國打來電話提供信息:美國警察總署要更換警察軍服。陳加樞便飛赴美國洽談業務,想不到美國警察總署的官員不屑地說:你們中國人可以生產出一流的警徽嗎?陳加樞不卑不亢地說:“中國有句話叫做‘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你們不妨派人來考察,由我出路費。”心懷疑慮的美國警察總署真的派了兩位官員前來。陳加樞讓一位工人當場演示——從投料到成品的生產全過程隻要35分鍾,美國人看後歎為觀止。幾天後他們帶著100副樣品回國彙報,不久,68萬套警察徽章的業務落實了。

因為這筆生意的成功,不久後聯合國秘書處也發來信函,詢問給聯合國維和部隊生產軍徽事宜。這之後,金鄉徽章廠又先後為英國、俄羅斯、阿根廷、老撾等很多國家軍警生產了大批軍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金鄉徽章廠的產品陳列室已成為世界各國軍徽博物館了。

有理智的勇敢是冒險,無理智的勇敢就是瞎撞。想賺錢一定要分清二者的關係,無知的瞎撞隻能使生意失敗。

有種流行的說法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雖然成功者都是很努力的,但努力者不一定能個個成功。假如選擇錯了時機、行業以及項目,一開始就注定了最終的失敗。理智過人的見識是做出正確抉擇的最佳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