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思沒有倪芳和宋家斌的股份,這一點宋國文做得比較好,沒有家族化遠思。當然,家族化的集團未必不好,隻是在發展階段盡量避免家族化,或許步伐可以走得更穩健一些。
相比之下,倪流更欣賞宋國文一個人獨占70%股份的股權分配方式,遠思可以完全掌握在宋國文一人手中,宋國文的發展思路就可以順利地得以傳達和落實。不過,話又說回來,宋國文如果效仿林道首,將股份分出一部分轉移到倪芳和宋家斌名下,那麼他突然死亡之後的股份歸屬也許不會出現這麼大的波折,遠思也許就不會落到倪流的名下了。
“爸爸還說,爭取在三年之內讓首遠成功上市。”林凝歡雙眼中閃動著興奮的光芒,“爸爸說,根據公司的總資產和淨利潤計算,按20倍市盈率取值,首遠一旦上市成功,市值會達到50億的規模。”
50億的市值,20倍的高盈率,就是說首遠一年的利潤有2億到3億了?不錯,贏利能力很強。
遠思和首遠都不是上市公司,之前說遠思的市值有十幾億,隻是評估的估值,稱之為市值是為了好聽。不上市的公司,一般沒有市值一說。實際上以遠思和首遠的實力,如果打通環節,美化財務報表,上市都問題不大。不過宋國文在世時,遠思似乎一切良好,負債率低,現金流充足,資金鏈健康,沒有必要上市圈錢蹚資本市場的渾水。
再者遠思是民營企業,上市的話,需要公開財務報表,而且還會分散權力,不符合宋國文大權獨攬的性格,所以遠思一直沒有上市的計劃。
實際上,許多民營集團都沒有上市,比如赫赫有名的卓氏集團就一直沒上市,卓達本人對上市也十分排斥;盛世藥業也不是上市公司;倪流擔任了遠思的董事長之後,也沒有考慮上市的問題。
突然聽到林道首有上市的想法,倪流不由大吃了一驚。
公司上市的目的無非有三,首要的就是融資。公司的發展如果需要大量資金,從銀行貸款是一個渠道,另一個比較好的渠道就是上市,上市可以直接獲得充足的資金流。其次是提高知名度,打出品牌。上市相當於一次大範圍的免費廣告。最後一點,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上市可以讓公司財務規範化,管理正規化,從而可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讓公司走上良性合理的發展軌道。
其實倪流對上市並不反感,不過鑒於眾多民營集團公司上市的難度以及資本市場並不規範的幕後操作,現階段許多公司上市純屬圈錢。再者以遠思現階段的發展思路,一旦上市,會被許多規範化的要求限製了空間。出於眾所周知的出發點,眾多民營公司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做得符合規範,所以,在市場和政策沒有完善的前提下,在遠思還沒有壯大到可以憑借實力光明正大地生存之時,遠思不會上市。
難道說,首遠已經強大到了不需要幕後操作就可以在許多競標、招標中一招取勝的地步?如果不是,林道首為什麼要上市?
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是,遠思也好,首遠也好,如果承接一個工程項目或是打開一個銷售渠道,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而一旦上市,如果市場行為不夠規範的話,很容易被曝光,從而影響到公司的形象和發展……林道首到底在想什麼?
難道說,首遠資金鏈出現了問題,需要上市融資?
“首遠的資金鏈還健康吧?”倪流直接問,沒有繞彎。
“首遠的資金鏈一向健康得很,沒有斷裂的危機。我認為,首遠的產業結構形式比遠思合理多了。”林凝歡再對經商不感興趣,她也是首遠的千金,在經商世家長大,耳濡目染之下,也了解了不少商業知識,“爸爸上市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融資,當然,融資也是好事,他是為了首遠的長遠發展,不想讓首遠成為家族式的短命企業。”
家族企業未必短命,但家族企業也確實是隱患重重,尤其是以目前國內的現狀,大多數家族企業確實富不過三代。林道首如果真是為了首遠的長遠發展而上市,倪流還真心佩服他的長遠眼光。
當然,上市也不是可以包治萬病的靈丹妙藥,業績不好,上市公司也有退市的可能。退市分為主動退市和被動退市兩種,之前在互聯網業界聲名顯赫的興眾網絡在美國成功上市之後,又宣布從美國退市,從而完成了從股份製到私有化的過程,就是一起主動退市的成功先例。
“首遠的上市……有沒有時間表?”既然問了,索性就問個明白,了解首遠的動向,對摸透林道首的心思大有用處,倪流就繼續追問下去。
“這個我就不太清楚了,上市的事情爸爸好像隻說過一兩次,到底怎麼具體操作,他沒說,我也沒細問,我才懶得關心這些。”林凝歡吐了吐舌頭,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是不是很沒用?爸爸一直想讓我繼承首遠,可是我對經商這些事情總是提不起興趣,所以對首遠的事情了解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