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孫中山分歧真相(3 / 3)

在兩人矛盾一觸即發的時候,孫中山警告粵軍幾個下級官員說:“告訴你們的長官,不要以為據守白雲山,便可胡作非為,我立刻上永豐艦,升火駛入東江射擊你們,連你們的根據地也一並鏟除!現在東江水漲,永豐炮艦可以直行駛入陳炯明的老巢!”

在此情況下,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武力驅逐孫中山下台。陳炯明聽聞後,立即派秘書帶著他的親筆信勸葉舉他們千萬別輕舉妄動。信中說:如果孫中山出兵北伐大獲全勝,大家都會有好處;如果失敗了,我還可以以陸軍部長身份將部隊調返東江,收拾殘局。葉舉當著陳炯明秘書的麵將信擲落地上,說陳炯明書生之見不知軍事,並讓人轉告陳炯明,事情已箭在弦上不容不發。陳炯明收到回複後,據說一怒之下打碎茶杯。

6月16日淩晨,葉舉開始行動。他們提出的要求,與蔡元培等社會名流所提出的相同,就是請孫中山兌現他與徐世昌一齊下台的諾言,並非想置孫中山於死地,所以在開炮前讓人打電話向孫透露了消息,讓其趕快逃跑。孫中山離府後,粵軍圍攻總統府,守軍拒不投降,就開了三響土炮,以作威懾。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宣布和叛軍開戰。根據當年香港中英文報紙報道和英、美兩國外交官的相關記載,1922年6月17日,孫中山以海軍大炮炮轟廣州。

當時海軍采取軍事行動必須得到海軍司令的命令,由於沒有海軍司令的下令,在孫中山下令放炮後,一時沒有士兵敢動手,孫中山氣急之下,索性自己動手親自發炮,“孫大炮”由此得名。孫中山炮擊廣州後,胡適曾批評說:“遠處失了全國的人心,近處失了廣東的人心。孫氏還要依靠海軍,用炮擊廣州城的話來威嚇廣州的人們,遂不能免這一次的失敗。”在遭到社會輿論的批評後,孫中山隻好於8月9日乘英國炮艦離開廣州,避入上海法租界。

近年來,多位曆史學家研究,“六一六事件”,陳炯明絕對不是主謀。孫中山炮轟廣州後,陳炯明還禁止部下組織大規模的反擊,讓孫中山安全離粵,實際上救了孫中山。

陳炯明與孫中山公開決裂後,吳稚暉、汪精衛等人還一度曾想讓他們破鏡重圓,孫中山念及舊情,又是用人之際,便說“如他肯寫悔過書,可不究既往”,當說客把孫中山的意思轉達陳炯明後,陳炯明當即斷然拒絕,認為自己沒有錯誤,“無過可悔”。

由於國民黨後來統一了中國,因此陳炯明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被視為叛逆者,以至於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為,陳炯明是靠孫中山起家的,陳趕走孫不地道。實際上,辛亥革命前,陳炯明就是廣東省谘議局議員,其同盟會身份是秘密的,談不上跟隨孫文革命。孫文是海外革命家,16年未踏入中國半步,如何跟隨?陳炯明辛亥年組建循軍,成為廣東都督實至名歸,孫中山和陳炯明的合作實為孫依附陳,而非陳依附孫,或者說兩人結成聯盟互相依附。孫中山在中國廣州自任非常大總統,外界很少支持和承認,當時給孫中山撐腰的最重要的地方實力派就是陳炯明將軍。

關於孫、陳之爭,在陳炯明死的時候,國學大師章太炎寫了一篇墓誌銘,可作為兩人關係惡化原因的參考。他說在民國六年的時候,孫中山開始自稱大元帥,很快被趕走了,退居上海,後來聽說陳炯明勝利了,就又回來了。由此可見陳炯明並不是依附於孫中山的。

孫中山靠陳炯明打天下,陳炯明幫孫中山撐起了南方政權。

如果孫、陳二人生前有一出“將相和”,那段曆史固然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中國近代曆史也許會重寫。

但是,道不同不相與謀。真正有著堅定政治理想的仁人誌士,絕不會因為個人交情而放棄自己追求的真理。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陳炯明親擬了一副挽聯:“唯英雄能生人殺人,功首罪魁,留得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私情公誼,全憑一寸赤心知。”恩怨功過全由後人評說。

對孫、陳二人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誰優誰劣,誰是誰非,自有曆史評說。不過,陳炯明赴湯蹈火的努力最終卻以慘淡失敗謝幕,而孫中山發動的北伐破壞了南北妥協,失去了一次和平統一中國的大好機會,也撲滅了各地民主治理熱潮及剛剛建立起來的民主體製。這對陳炯明個人來說是悲劇,對國家、民族來說,何嚐不是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