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是女性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有的女性每逢月經來潮前一兩天,或正值經行時,或經後一兩天,出現有規律的吐血或衄血,每伴隨月經周期發作,常可導致月經減少或不行,似乎月經倒行逆上,中醫稱之為經行吐衄,也叫倒經、逆經,此乃西醫所說的代償性月經、代替性月經。
中醫學認為,經行吐衄的主要發病機製是血熱氣逆。因為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熱則血熱而妄行,氣逆則血逆而上溢。就導致血熱氣逆,經血妄行的原因來說,臨床常見的有肝經鬱火與肺腎陰虛兩種情況。
(1)肝經鬱火:平素情誌抑鬱,肝氣怫逆日久,相火內盛,火炎氣逆,迫血上溢。因肝主藏血而司血海,衝脈附於肝,經行之時,衝氣較盛,隨肝氣上逆,氣升則血升,上溢而為吐衄。正如《傅青主女科》中所說:“經未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人以為火熱之極也,誰知是肝氣之逆乎。夫肝之性最急,宜順而不宜逆,順則氣安,逆則氣動。血隨氣為行止,氣安則血安,氣動則血動。”
(2)肺腎陰虛:平素陰虧血弱,陰虧則陽旺,而生內熱,虛火無製而上炎,致迫血妄行;或素嗜辛香燥烈之品,衝任蘊熱,經行之時,衝氣較盛,火隨血動,灼肺傷津,血絡受損,而為吐血或衄血。如《葉天士女科》所雲:“經不往下行,而從口鼻中出,名曰逆經,此由過食椒薑辛熱之物,熱傷其血,則血亂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