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凡事應簡潔明了(2 / 2)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隻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選擇。

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於是,企業與公司裏的上班族已成為學習市場上成長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業員工中僅接受企業正式撥款學習的人數就增加了400萬,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5小時學習課程,因此全美企業員工的總學習時間增加了1億小時,相當於25萬名全日製大學生的學習時間。

換句話說,大約要建幾十所和哈佛大學規模相當的新大學,才能滿足企業員工的學習需要。

目前,美國已有26家知名企業成立了自己的大學。學習的效益也日趨明顯。在摩托羅拉,每花1美元投資在學習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產力。

“用學習創造利潤”——這已被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公認為當今和未來“贏”的策略。

瓦爾特·司各脫爵士曾說:“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已故的爵士本傑明·布隆迪先生愉快地回憶起這句名言。他過去常常慶幸自己曾經進行過係統的自學,而這一名言其實適用於每一個在文、理科或藝術領域內的成就卓著者。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堅韌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勞動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青春永駐。這恰恰是僅靠被動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於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而這樣,知識也就轉化成為才能。無須設備,無須書本,無須老師,也無須按部就班的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唯一的關鍵所在。

最好的老師樂於意識到自學之重要,並鼓勵學生憑借自身的能力在積極的生活中磨練汲取知識。他們更多的依靠磨練而不是直接傳授,並努力使學生成為正在進行的工作中的一分子,這樣教育就比一味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範疇和細節更為高明。

阿諾德先生竭力使學生依靠自身積極的努力得到提高,而他本人則僅僅是引導和鼓勵。他說:“比起把一個孩子送到牛津大學享受安逸舒適而不好好利用自身的優勢,我更情願把他送到幾帝蒙的地裏務農,那裏他必須自耕自給,自謀生計。”在另一個場合他又說:“如果真有令人感佩之事,那就是看到一個天性愚笨的人受到上帝的恩賜,得到誠懇、真摯、勤勉的培育。”當提到符合這一情形的一個學生時,他說:“我要向他脫帽致敬。”

近年來,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項層出不窮,就業能力的要求隨著技術進步的加速也在不斷變化著,標準的提高,使得技術發展的要求與人們實際工作能力之間出現了差距,由此產生了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一方麵失業在增加,另一方麵又有許多工作崗位找不到合適的就業者;一方麵爭搶人才的大戰異常激烈,另一方麵又有大批在崗者被迫離開崗位。伴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企業對勞動力不再隻是數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對其質量有了新的標準和需求。強化知識更新,樹立“終身受教育”的觀念已成為時代的呼喚。

現在,的確有不少下崗職工急於求職,而忽視了參加培訓學習,更新知識;有的甚至認為自己有一技之長,尤須再“充電”,換哪個門庭都能幹。殊不知,“終身職業”時代正在逐步消失,“終身教育”時代正大踏步向我們走來。實踐證明,每當一種新的技術代替原來技術的時候,總要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乃至新的行業,如果我們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一招鮮”上,就隻能成為市場競爭的“棄兒”。

有一位在美國學習工作了十幾年的博士,在多次經曆過“美式下崗”後,深有感觸地說了一句使大家深受自迪的話:“沒有職位的穩定,隻有技能的穩定與更新”。為此,他和幾位同去美國的好友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努力適應新產業、新崗位的挑戰和需要。在念完數學博士學位時,他們預感到計算機的發展前景,又就讀了計算機專業。如今,這位博士和他的朋友們都在美國“矽穀”等高科技領域或大學工作,並不斷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顯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