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不該是宏觀經濟晴雨表(2 / 2)

從後17年看,1981年末的道·瓊斯工業指數為875點,而1998年末為9181點,17年間增長了9.5倍,屬於典型的大牛市行情。同樣毫無疑問,在這期間美國的經濟發展絕對沒有這麼快。研究表明,在此期間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77%。

如果把考察期間擴大到整個20世紀,可以看出經常如此。在這100年間,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實際增長了702%。而如果繼續把這100年劃分為10個10年期來考察,再扣除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和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然是持續增長的。如果股市能夠作為宏觀經濟晴雨表的話,那麼在這10個階段中,美國股市都應該是不斷增長的,但事實根本不是這回事。

例如,1900年的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1996年的4073美元,1920年的這一指標相當於1996年的5444美元,增長了33.7%。可是這20年內,道·瓊斯工業指數隻是從當初的66點增長到72點,增長了9%,年平均增長率隻有0.4%。1964年至1981年,美國股市中又出現了與此非常相似的一幕。

而在接下來的1920年至1929年9年間,道·瓊斯工業指數卻從72點一躍而上到了381點,增長了429%。緊接著,1930年至1948年間,道·瓊斯工業指數又幾乎下跌了一半,1948年末隻有177點了,而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卻增長了50%。類似的情形以後又重演過好幾次。

股市走勢為什麼會和宏觀經濟環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傳統經濟學和金融學教科書上都無法對此作出合理解釋,因為這不是用宏觀經濟波動就可以解釋清楚的,更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波動導致股市相應波動的說法相矛盾。

對此巴菲特的解釋是,這種反常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利率、預期投資收益率、投資者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尤其是利率因素最關鍵,它就像地心吸引力一樣吸引著全球所有資產的價值。而用這一學說對照巴菲特所分析的上述各個階段的股市走勢,確實非常吻合。

限於篇幅,關於利率、預期投資收益率、投資者心理因素等內容這裏不加展開,本書後麵將有詳細敘述。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股市不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實際上它受利率、投資者的預期投資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影響更大。所以,投資者在購買股票時更應該考慮的是該股票的微觀麵,而不是整個宏觀經濟麵。